□楊逸
伴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醫療常識的正確傳播、醫患關系的正確引導,愈發成為大眾關心的社會性熱點話題,很多影視作品也將鏡頭對準了龐大又復雜的醫療體系。
然而,我國很多醫療題材的影視劇并沒有傳播正確的醫療知識,更有很多醫療劇假借醫療的外衣,講著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或是肆意夸大醫患矛盾,引發輿論熱評,嚴重刺激了當今社會緊張的醫患關系。另一方面,雖然很多醫療紀錄片或紀實影像秉持著真實性的原則,但多集中表現攻克醫學難題,成功挽救病人身上,無法使觀眾對當今醫學發展、醫療環境產生全面客觀的認識。
2016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市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的10集大型醫療深度紀錄片——《人間世》,突破傳統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和內容,全面展示了醫院這個社會矛盾的聚集地,打破觀眾的刻板印象,真實呈現了一個較為立體的人間世態。
本文以《人間世》為例,分析此片作為醫療紀錄片的成功與不足,并探討此類紀錄片的社會責任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指出了大眾傳播的三大功能:環境監視,指傳播對社會發展有著“瞭望哨”的作用;社會協調,指傳播具有聯系、溝通不同社會成員的作用;遺產繼承,指傳播文化知識、思想觀念的作用。
紀錄片作為一種以真實性為基本原則的大眾傳播手段,可以更為客觀真實地記錄社會現象,反映社會問題,體現其社會功能?!度碎g世》的總導演周全表示:希望把客觀的東西呈獻給觀眾,讓醫患雙方了解彼此,將心比心。
在很多醫療劇中都會存在這樣的情節:“病人身患重疾送往醫院搶救,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醫生總有回天之術將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或是在很多科教片中,醫生們總可以攻克各種醫學難題,研制出新的藥物挽救無數患者的生命。而《人間世》最大的突破就是它全面觀測了醫院里的生老病死,除了展示手術的成功外,也呈現了搶救的失敗。在第一集《救命》中,開篇第9分鐘,患有急性心衰的病患經搶救無效身亡;第18分鐘,24歲的青年因海鮮中毒搶救無效身亡;第36分鐘,一個馬凡綜合癥患者在手術后急性腎衰竭身亡。短短40多分鐘,《人間世》就用三個死亡的病例給了觀眾猛烈一擊?!度碎g世》借助鏡頭客觀記錄,直面生死,道出了現代醫學的可為與不可為。
面對生命我們理應敬畏,但面對醫學科學,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的有限性和風險性。看慣了影視劇里一手的妙手回春,我們也需要有接受醫生回天乏術的心理準備?!度碎g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鏡頭記錄下了搶救室里的醫生拼盡了力氣也沒有拼到一個治療的機會;臨終關懷病房里的老人帶著生命最后的尊嚴,體面地走向人生的終點;身患癌癥的懷孕媽媽為了讓寶寶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放棄了最佳治療的時間……看病絕不只是醫學這么簡單,《人間世》讓觀眾全面了解到現代醫學所能觸及的范圍和無法達到的領域,很好地起到了關注社會發展、監視環境的作用,也讓觀眾更好地理解生命,思考活著的意義。
紀錄片的真實原則可以很好地實現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價值觀念的作用。但是不同于安排好故事情節、設計好人物行動的劇情片,紀錄片面臨的是對即發事件的未知。在醫院這樣一個被人們熟知卻無法深入了解的場所,如何才能在不干擾醫護人員治病救人的前提下,第一時間捕捉到關鍵、真實的信息,是醫療紀錄片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拍攝,攝制組的成員都參加了醫療規范培訓。在第一集開頭特別指出,為了能夠進入手術室拍攝到多數觀眾無法看到的真實場景,攝制組特別為攝影機等設備定制了防菌服。這不僅是對醫療規范的遵守,向觀眾傳遞了進入手術室等醫療場所要遵循的衛生要求,也再一次強調了拍攝素材的真實可信。在拍攝《團圓》一集時,為了遵循器官捐獻的雙盲制度,攝影機記錄了器捐獻者焦俞捐獻器官的過程,將獲贈者的信息都留在了鏡頭之外。這在遵守醫療規范、倫理原則的同時,也很好地向觀眾普及了器官捐獻的知識,鼓勵器官捐獻行為。
除此之外,在涉及到一些比較復雜、難以理解的醫療知識時,片中就運用三維動畫的方式,配以講解,幫助觀眾理解復雜的醫學知識,起到了很好的科教、演示的作用。
當今社會,醫患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牽連著家庭倫理、社會道德、經濟法律等方面。醫院作為這種復雜關系的集中展現場所,自然成為大眾媒體聚焦的地方。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導演、編劇為觀眾構建的“病人命懸一線,手術驚心動魄,最后大獲成功”的情節,使觀眾無法形成對現有醫療水平的客觀認識。一旦救治失敗,醫院無法成為保護生命的最后壁壘,患者便容易將矛頭指向醫院。加上媒體對醫療行業負面信息的報道、對醫療事件的誤讀,使本就緊張的醫患關系愈演愈烈。
《人間世》很好地發揮了大眾傳播聯系社會的功能,試圖通過溝通社會的不同群體,尤其是醫患之間,緩解社會矛盾,引導輿論走向。在《人間世》中,為了搶救一個24歲的生命,急救主任親自打電話給血站懇求多給兩個單位的血;為了減少病人的痛苦,醫生建議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案。這些都是醫生的職責和對患者的理解與幫助。另有一些時候,手術雖然失敗了,但是家屬的感謝信卻來了,這是患者對醫生的感激與支持。醫學是患者最后的希望,但治療并不等于治愈。
《人間世》借助這些病例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視角認識醫生這個職業,增強了醫患之間的了解和理解,同時還在醫患關系的基礎上拓展了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臨終關懷病房的醫護人員等社會關系,呈現出在龐大醫療體系之下不同身份人群的關系?!度碎g世》把投射在醫患身上的焦點分散開來,每集用不同的主題傳達對人世的熱情和對生命的敬畏。
《人間世》里的醫生都是敬業的,連續工作48小時沒有合眼;為及時獲取捐獻的器官親自駕車前往外地;為了最優的手術方案爭執不休……醫院里的患者及其家屬也都是通情達理的,病人死后,家人依然會給醫生發來感謝的短信;面對手術后的并發癥,家人也是接受的,這些都是真實的場景,但又不是真相的全部。
人滿為患的急診大廳,真的沒有一個患者因為排了幾個小時的隊而做出過激的行為嗎?連續作業的醫生面對缺乏專業醫療知識的患者,真的會時刻保持耐心仔細解釋?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真的沒有醫生會向患者推銷高價的藥物和器材?然而這些場景在影片中都沒有出現,唯一保留下來的只有一段患者掐住醫生脖子的監控畫面。
在人物的選擇上,《人間世》依然傾向于符合主流價值、高大全的人物,以達成醫患雙方的理解。但是這種看似全面的觀察與展示是無力的,它可以帶給觀眾情感層面的理解,卻無法幫助他們構建理性層面的判斷。或許,有時通過對人性陰暗面的揭露和展示,更可以讓觀眾辯證地思考現實中的問題。
在講到120急救時,擁堵的交通、有限的急救車常常影響到急救人員的搶救,這是硬件條件的缺陷與不足;外來工作的程序員為了多報銷母親10%的醫藥費去辦理居住證,卻面臨重重阻礙,這是社會規則的門檻。《人間世》將這些問題搬上熒幕,力求獲得觀眾的理解與信任,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存在。
在這些“問題”的背后,除了醫療技術的局限,更多的是醫療資金、資源上的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影響了醫患之間的關系。然而大多數鏡頭都把這些內容回避了。《人間世》急于尋求可以被大眾理解、接受的普世觀念,卻忽視了對問題本質的探求。
英國紀錄片大師格里爾遜稱,“紀錄片不僅是現實的一面鏡子,還是敲打現實的一把錘子?!奔o錄片不僅要記錄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社會現狀,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來幫助人們改善生活,緩和社會矛盾。
雖然《人間世》采用了全景式的觀察、沉浸式的拍攝和制作方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當面對現實的矛盾、糾紛時,這些觀察是無力的。除了展示,影片更需要提供或引導社會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醫療行業來說,光有感性層面上的理解是無法幫助治療的,只有調動社會各方面協調醫療資源的配置才能幫助解決民生看病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化解醫患矛盾、維系社會的安定。提出問題并引導、協調社會去解決問題,是每一部紀錄片應當承擔的責任。
社會學家賴特在《大眾化傳播:功能的探討》中提出了大眾傳播的第四個功能——娛樂功能。但由于紀錄片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直接電影”的創作方式,需要進行全面客觀的觀察和忠實的記錄,因而難免會在可看性和娛樂性上有所折扣。所以對于紀錄片的創作,在把握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還要增強敘事性。
正如在《人間世》中,用十個不同的主題講述了有關醫療不同方面的故事?!度碎g世》通過旁白、采訪、意象性鏡頭的運用,或是通過對拍攝對象的細節的展現,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使影片更具可看性和故事性,從而引起觀眾的共情。
如果說故事片更擅長表達人物的內心,那么紀錄片更善于記錄生活的表面。只有作用于觀眾內心的影片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從而影響觀眾的行為,最終起到宣傳和教育的目的。
由于醫療題材的紀錄片涉及到的內容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乃至生命,所以此類題材的影片更應該幫助患者理解當前的醫學水平、就醫環境和醫患關系,也幫助社會各方了解病人在就醫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達成醫患雙方的理解和尊重,發揮好作為大眾傳媒的監視環境的作用。
醫療紀錄片不僅要記錄下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醫患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擔負起向大眾普及醫療常識的任務,使觀眾產生全方位的、科學的認知,起到傳遞知識、傳遞信息的作用。
在溝通、聯系社會各部分人群時,紀錄片要盡量避免過分宣傳高大偉岸的人物形象,以造成觀眾情感上虛幻的滿足。一旦與現實形成落差,更容易激化不同人群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除了那些積極向上的例子,也可以適當展示不同人群的難處、無力、挫敗,幫助觀眾辯證看待、理性思考。
除了記錄功能外,醫療題材的紀錄片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一種社會現實類題材的紀錄片,醫療紀錄片所記錄下的是生老病死、治病救人這些生活中最普遍、最真實的的樣貌。但同時它對社會生活的觀察不應僅停留在對這些現象、故事的記錄上,拍攝者要通過主動介入采訪,從不同角度探尋問題的根源,使這種純粹的觀察更為深入有力,從而挖掘當下醫療環境中最本質的狀態和問題。
通過鏡頭的再現和深入探索,人們可以全面客觀地認識自身所處的醫療環境,并引發對現存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從而推動社會各方致力于解決當前的醫療問題,化解醫患矛盾。可以說,這種觀察類紀錄片所需擔負起的不僅是真實記錄的任務,還肩負著一定的改善民生、維系社會穩定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盛.人間場域中醫患關系的再現與凝視——對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記者,2016(1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