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圓琦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電視媒體的發展史,無論在技術革新還是內容傳播方面,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創新史。因此,創新是電視媒體發展的主旋律,更是一檔節目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
從廣義上來講,文化類節目是電視節目類型中“社教類”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社教類節目是“以知識普及、文化傳承和道德教化為主要功能取向的電視節目形態”。①因此,我們可以把通過電視手段,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傳遞人文思想、具有人文關懷的電視節目,納入我們文化類節目的討論范疇。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的文化類節目一直是國內相關類型節目的領頭羊,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到2017年的《朗讀者》《國家寶藏》,再到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幾乎每一檔節目都能立即引起全民關注,引發討論熱潮,甚至帶動線下的教育等相關領域的參與。央視堪稱是國內現象級文化類節目最有力的創造者。縱觀央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創新一直是節目成功的靈魂。
作為國家級媒體,央視所承擔的責任和被賦予的期望很高,能不能充分發揮大臺風范,制作出既能反映國家意志,又能貼合時代潮流、符合受眾審美觀念的精品文化節目,是媒體的責任擔當和價值所在。在《經典詠流傳》中,節目旨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經典中尋脈文化基因,在創新性傳播中樹立文化自信,激勵受眾的文化自豪感。這不僅傳遞著文化自信、展現了大國風度,同時也符合受眾對高水準文化節目的需求。
《經典詠流傳》是2018年央視推出的“中國大型文化節目”,節目創造性地把中國經典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搭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并邀請演藝圈和有故事的素人嘉賓來傳唱詩詞,內容新穎充實,形式別致獨特,開創了內容與形式并舉的文化節目新型態。
在《經典詠流傳》中,新穎、充實的內容是吸引受眾的首要亮點,節目創新性地提出“和詩以歌”,把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用流行音樂重新演繹,讓人耳目一新。每期節目都會精選5至6首詩詞,由主持人撒貝寧朗誦原篇,再由傳唱人演唱、分享創作故事,最后由康震、王黎光、庾澄慶、曾寶儀四位“經典鑒賞人”帶領大家品鑒詩詞、音樂,解讀背后的文化內涵。
正如《尚書》中所說“詩言志,歌詠言”,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無數先輩圣賢把語言、情感高度凝練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根脈。但是,傳統的朗讀、吟誦等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電視觀眾的需要,而《經典詠流傳》開創的“和詩以歌”,讓文化經典具有了新時代的屬性,更符合受眾對于文化節目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內容表達上,《經典詠流傳》找到了一種傳播文化和吸引受眾的完美平衡。
在內容方面,《經典詠流傳》的“以情化人”讓節目呈現出新的格局和高度。在節目中,真正打動人的除了詩詞本身,更多的是人物故事,節目嫻熟地把詩詞所表達的意境與傳唱人、相關嘉賓的個人故事結合起來,在詠嘆先祖智慧的同時,找到詩詞所蘊含情感的現代傳承。
在第三期節目中,中國泳壇名將孫楊一首詩詞版的《男兒當自強》點燃了觀眾,詩詞來自東漢劉楨的《贈從弟.其二》,“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短短十字表現出松柏不畏嚴寒風霜的錚錚傲骨,而這一點和孫楊的個人運動經歷不謀而合。劉禎以松柏做喻,勉勵其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而孫楊帶傷訓練、日復一日忍受訓練的孤獨和辛苦,只為在國際賽場上努力拼搏為國爭光。孫楊的故事和這首一千多年前的詩所要傳達給世人的情感如出一轍,觀眾不僅僅是在品味詩詞,更看到了美好品質的現實傳承。
《經典詠流傳》在節目形式設計上,既有音樂綜藝的外在形象,又有經典文化的優秀內核,讓一檔文化節目形式不落窠臼。節目創新性地把詩詞流傳的方式重新定義,大膽把現代流行音樂、國際元素與傳統詩詞融合,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為受眾呈現出的是詩詞與音樂、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對話。
形式上,《經典詠流傳》更像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流行音樂會,節目邀請了包括成龍、王力宏、鳳凰傳奇、王俊凱等許多明星大咖擔任經典傳唱人,明星的加入讓節目很容易在綜藝節目霸屏的時代迅速吸引眼球,但這并不足以長久地留住觀眾。而助力《經典詠流傳》迅速成為現象級文化節目的,是節目再造經典的膽識與格局,其中突出的表現就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節目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貫穿其中,比如演繹《登鸛雀樓》的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樂隊中四人都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中國二胡、蒙古馬頭琴、印度薩朗吉、西洋古典吉他,配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中國經典詩詞,還加入了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翻譯的詩詞英文版本,曲調則是果敢的現代編排,這本身就是多種型態的融合。然而,讓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在整首編排中,樂隊激昂、熱烈的合奏后,兒童合唱團清澈、婉轉的合唱緊隨而至,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一支中西合璧的國際樂隊,演繹了一版悠揚動人的古典詩詞,表達了一份家國情懷的動人情感,傳遞著一種文明互鑒的價值觀念。
節目中傳統與現代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無處不在,王俊凱演繹《明日歌》時,為其伴舞的是一群小機器人,這種形式下產生的“1+1”大于2的效果和感情,在節目中傾瀉而出,直擊心靈,是《經典詠流傳》得以留住受眾的關鍵點之一。
《經典詠流傳》在傳播方面也火力全開,在節目環節設置和全媒體傳播上都有所創新。
首先,在節目環節設置上,《經典詠流傳》采用現場觀眾按紅心的方式表達對某一首詩詞的喜愛,同時,在傳唱人演唱中,把微信“搖一搖”的場外互動帶入其中,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直觀、迅速地參與到意見表達中來,使得觀眾的參與感、互動感更強。
其次,在二次傳播上,《經典詠流傳》抓住了碎片化時代受眾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需求,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了一些話題點的引爆和多次傳播。節目一經亮相,就在豆瓣斬獲9.4的高分,產生超過20篇“10萬+”熱文。②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大年初一就被朋友圈刷屏的一首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在節目播出后,就以推文的形式進行了二次傳播,超過30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公眾號轉載,在電腦和手機端引發傳播熱潮。許多人在還不知道節目的情況下,就被節目的二次傳播成功轉化為粉絲。節目組微博、公眾號等官方宣傳平臺對于移動終端非常重視,畢竟移動終端的到達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個節目是否流行、有影響的重要因素。比如《經典詠流傳》節目組會把節目的詩詞、意境做成唯美精良的海報,不定期在移動終端放送,走心的制作為其贏得了許多關注度和好感,加強了節目與小屏受眾的溝通、互動。
《經典詠流傳》以經典詩詞為主要展現內容,提取出了中華文化基因中最鮮明的部分,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了節目獨特的中國風格,呈現出了民族文化繁榮昌盛的中國氣派。這是傳統詩詞和文化帶給我們的驕傲和自豪,是我們流淌在血液里面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脈。在這檔文化節目背后,我們看到了央視對于高品質文化節目的堅守。
注釋:
①孫保國.中國電視節目形態通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4.
②胡智鋒.《經典詠流傳》以情化人再創文化節目新高度[EB/OL].[2018-02-2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02-21/84513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