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士聰
伴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各大視頻網站為了提高受眾的關注度、降低節目制作成本,紛紛把目光投向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將受眾群體定位為年輕人(以90后為主),因此節目內容更加娛樂化,更加吸引眼球;節目形式更加多樣化,具有獨特性;傳播方式更加注重互動性;語言更加幽默化。
馬東團隊在2014年成功打造了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網絡節目《奇葩說》之后,又乘勝追擊打造一檔以“明星+美食+游戲”為一體的明星狼人殺訪談節目——《飯局的誘惑》,2016年9月上線之后,迅速獲得大眾的關注。《飯局的誘惑》第一季于2016年9月在騰訊視頻播出,第二季于2017年7月也在騰訊視頻播出。不論第一季還是第二季都獲得了超高人氣,點播人數破億。筆者對這檔網絡綜藝節目獨特的創新模式進行研究,探索網絡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之路。
一檔綜藝節目適合所有人口味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做節目前,節目制作團隊應對自己節目的受眾群體進行精準定位,需要正確把握目標受眾的所需,打造一檔為他們量身定制的網絡綜藝節目。馬東“別具一格”地將年輕人最喜歡的“美食”“明星”“狼人殺”融為一體做成一檔綜藝節目,展現出團隊獨特的視角和精準的定位。
《飯局的誘惑》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飯,以訪談明星為主。每期邀請兩位明星上節目,在輕松享受美食的過程中,主持人用網友最關心或者當下最熱的話題對他們進行“拷問”,通過“謊話”時間的問答環節,增加節目效果。在訪談過程中,話題的選擇是重點。節目組對所來明星身上的“話題”進行研究,針對網友最想了解的八卦信息以及其他傳統媒體不敢涉及的敏感話題向他們提問。“大尺度”“吸睛性”“不做作”的話題深受年輕受眾的喜愛。年輕人工作一天,身心疲憊,他們收看綜藝節目的目的有時不是提高自身學識和修養,而是想通過收看綜藝節目放空大腦、緩解壓力、消除疲憊,讓自己的生活多些笑聲。如金星來到《飯局的誘惑》,坊間傳聞金星與楊麗萍關系不好(金星和楊麗萍曾經在某一跳舞比賽中同為評委,因為彼此對舞蹈的理念不同,在節目中公然翻臉吵架),于是在《飯局的誘惑》中,主持人就讓金星自己評價她與楊麗萍的關系。金星坦誠說出她和楊麗萍關系不好。這樣的話題最具吸睛性,能夠迅速吸引人們的關注,人們在收看節目的同時,也滿足了自己“八卦”的心理。
《飯局的誘惑》第二部分為“狼人殺”游戲。狼人殺游戲起源于德國,這些年受到中國年輕人的追捧。這個游戲是個人的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綜合體現。狼人殺游戲的參與者為以馬東為首的奇葩藝人、兩位明星以及專業的游戲玩家。這樣的“明星”陣容提高了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在這個游戲中每個人都是演員,因為這個游戲的精髓在于自己要會“說謊”,并能夠從其他人真假難辨的言語中分析出真相,幫助自己的團隊獲勝。這個游戲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參與游戲的人實力有強有弱,可是大家基本都有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樣魚龍混雜的環境中你到底要相信誰,這就要考驗智商了。受眾在看節目的同時,有強烈的代入感,他們情不自禁地通過選手的發言猜測誰的話可以相信,誰才是真正的預言家、狼人、獵人等,這都大大增加了年輕受眾的節目參與度。
《飯局的誘惑》將“真心話”與美食融為一體,幫助明星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談話中,并用狼人殺游戲,展示每個人的表演天賦、真實內心以及自己的高智商情商。第一季主持人為馬東和侯佩岑,第二季主持人為馬東和蔡康永。他們三人本身就極具話題感,在年輕受眾中具有較高的人氣。他們的文采、語言功底、邏輯分析能力都為《飯局的誘惑》增色不少。
“段子手”馬東和臺灣名主持人、周杰倫的前女友侯佩岑組合起來極具看點。他們頂著人夫人妻身份,在節目中經常互相表明“愛慕之情”。他們一個為“最佳閨蜜”,一個為“最佳挖坑王”,一唱一和聯手“坑”嘉賓,成為史上最具看點的CP之一。馬東和蔡康永從《奇葩說》開始合作,到《飯局的誘惑》二次合作,他們默契感十足,能及時接住對方的各種搞笑梗,活躍節目現場氣氛,讓整個節目充滿歡聲笑語。
《飯局的誘惑》中的狼人殺游戲的參與者有肖驍、顏如晶、邱晨等一些“老”的優秀奇葩隊員。這些老的奇葩隊員深受年輕人的喜歡,喜歡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喜歡他們犀利的言語,喜歡他們勇于追求理想的人生態度。在《飯局的誘惑》開播前,他們本身就自帶一定的“流量”。他們在《奇葩說》中邏輯縝密,能言善辯,智商超高。他們將這些優勢用在玩狼人殺游戲中,讓受眾在享受他們縝密的邏輯推理的同時,考察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他們的加入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也讓狼人殺這個游戲更加具有看點。節目每期邀請兩名明星嘉賓,他們也為這個節目增色不少。沙溢夫婦的率真表演、大大的高邏輯分析能力、柳巖花瓶外表下的高洞察能力讓受眾看到了明星的另一面。他們有的人沒有玩過狼人殺游戲,可是狼人殺的另一種趣味就在于高手和低手同場競技,讓大家更摸不到“套路”,增加趣味性。
中國不缺乏官方、正統的語言,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這種語言。電視機里每天播放著千篇一律的節目,讓人感覺厭煩。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通過購買版權“抄”來的節目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求“新”需求。他們需要找到能夠讓他們開懷大笑的節目。生活需要笑聲、需要幽默,也許《飯局的誘惑》并不能像勵志節目那樣催人奮進,可是對于年輕人來說,工作的強壓需要疏通的出口,他們需要笑聲,節目嘉賓的搞笑語言立馬可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飯局的誘惑》除了搞笑的語言,還用“飯局”的形式展示“飯局文化”或者“飯局語言”。中國的飯局,重在“局”。吃飯的人都在這個“局”中。大家需要通過在飯桌上的溝通交流,既要讓吃飯的人開心,也要讓看他們吃飯的受眾開心,這就是節目的魅力所在。這種獨特的飯桌語言是其他節目所沒有的,具有獨特的創新之處。
馬東的花式讀廣告方式,也讓大家眼前一亮。傳統節目中的廣告讓大家反感,可是《飯局的誘惑》沿用《奇葩說》讀廣告的形式,讓廣告很好地融入到整個節目中,讓廣告成為和嘉賓互動的一個話題,讓廣告語更加具有喜感。大家不再討厭廣告,反而期待主持人讀廣告時會用什么段子。例如,為了凸顯蘇寧超市食材的新鮮,馬東讀廣告時就說,“感謝剛撈上來就送到你餐桌的蘇寧超市對本節目的冠名播出。”說這句話時,馬東還會搭配夸張的動作,讓大家既覺得廣告有意思,也能夠瞬間記住廣告的贊助商,可謂一箭雙雕。
傳統、枯燥、乏味的綜藝節目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年輕人的需要,他們青春、獨立、樂觀、敢說、愛八卦、有個性,他們渴望在收看娛樂節目時能夠放松心情,愉快地溝通交流,并能夠在飯局中布控全局,在局中吃飯,在飯中藏局。《飯局的誘惑》把握住了年輕一代的收視心理,以精準的定位、創新的內容、吸睛的言語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參考文獻:
1.董翌.電視真人秀節目跨媒介敘事及可持續發展探索——以《飯局的誘惑》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7(05):13-14.
2.徐力.網絡自制節目發展場域探析——以愛奇藝《奇葩說》為例[J].科技傳播,2016(14):80+89.
3.張鑫.網絡自制節目對電視媒體的沖擊和應對策略[J].視聽,2016(04):94-95.
4.王欣穎.網絡自制劇風格特點——以《奇葩說》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08):92.
5.董禾.網絡自制節目的價值傳遞——以《奇葩說》為例[J].科技傳播,2016(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