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瑾
“反轉新聞”這一概念普遍進入公眾視野,得益于2013年新華網發表的《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一文。隨后每年都有網站對所謂的反轉新聞進行盤點,并以新聞發布的形式推出?!胺崔D新聞”現象對社會的影響是雙面性的,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媒體糾錯、增強市場規范性、提升受眾認識,另一方面它也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損壞媒體形象,并且極易引發社會矛盾。而媒介是報道新聞事件的主體,應該對“反轉新聞”現象進行全面認識,并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而減少這些現象對社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反轉新聞”是一個新聞統稱,是指一些因為報道失實而導致劇情反轉的新聞。它和純粹的假新聞有不同之處,假新聞屬于憑空捏造,沒有任何事實依據;而“反轉新聞”從本質角度來分析,是一種失實新聞,它實際上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卻因媒體對事件的錯誤解讀而導致公眾對事件實際情況產生誤解,進而帶來輿論場秩序的混亂,對社會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第一,對媒體糾錯以及真相的揭示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出現“反轉新聞”現象的關鍵原因在于媒體為了吸引點擊量,沒有對事情真相進行核實就進行首發。對于公信力好或者是權威的媒體來說,責任心比較強,會對不實報道進行主動更正,對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另外,出現“反轉新聞”現象之后,在大量輿論關注的基礎上,理性的受眾也會進行反思,并和媒體對真相進行共同調查,最終將真相公布于眾。
第二,可以增強市場的規范性。公眾在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時,也會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對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參考,進而對媒介市場進行規范,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
第三,可以提升受眾的認識?!胺崔D新聞”現象的出現會引領公眾進行理性思考,正確看待新聞事件,不隨波逐流、不跟風起哄,并在這些事件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不僅可以提升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判斷是非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他們人格的完善。
第一,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胺崔D新聞”的內容比較醒目,很容易感染公眾,讓他們的情緒深入其中,對事件情節進行體會,不僅會對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同時公眾也會在不明確新聞真相的基礎上進行廣泛傳播,對新聞當事人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出現一些“人肉搜索”現象,擾亂社會正常秩序。
第二,會損壞媒體形象?!胺崔D新聞”現象出現之后,公眾會質疑媒體的能力,降低對其的信任感與認可感,所以會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同時,公眾也會針對“反轉新聞”現象對相關媒體進行批判,給媒體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為救小孩被惡犬咬傷”“扶老人被訛”等“反轉新聞”出現之后,有不少公眾對媒體的報道能力產生了質疑,有人甚至認為媒體報道的內容大多都帶有夸張色彩,都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打造”出來的,由此對媒體造成了深刻的誤解。
第三,極易引發社會矛盾。一方面,“反轉新聞”現象會引發社會危機。比如當公眾看到有關于救助的新聞事件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捐款問題,而是事件的真實性,他們會想盡辦法對事情的真相進行揭示,不僅對被救助的人產生了影響,也引發了一些社會誠信問題。另一方面,“反轉新聞”會激化社會矛盾。比如在“反轉新聞”的影響下,可能公眾看到導游就認為他是“黑心導游”,看到老人倒地就認為是“故意碰瓷”,這種主觀的判斷會降低事件的特殊性與獨立性。實際上,任何事件都會包含矛盾的對立面,公眾在自身觀點態度的基礎上,會自行“站隊”,之后便會爆發激烈的口水戰,從表面上來看是就事論事,其實是引發了一場社會矛盾,將新聞事件作為切入口,對自己的不滿情緒進行發泄。
在“反轉新聞”事件中,媒體人并沒有對信息發布的權威性給予高度重視,導致真相在復雜、繁瑣的信息中迷失。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媒介環境的開放性,同時也對媒體工作者在能力以及素質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媒體工作者除了要利用媒體對信息進行及時傳達外,也需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比如“羅一笑事件”就是典型的“反轉新聞”現象,媒體在報道之前并沒有對事件真相進行核實,進而引發了消費大眾愛心、機構漲粉以及間接獲利等一系列問題,讓捐款的公眾感到寒心。所以,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媒體工作者需要加強對人文關懷、職業素養等的重視,對新聞現場進行真實記錄,認真核實各種細節,勇于質疑,提升自身的采訪能力、辨別真偽能力以及尋找真相的能力。
事件信息及熱議話題等的來源主要是一些新媒體,在線上互動的基礎上,會導致管理責任模糊,并且討論結果也難以推動現實生活,因此需要將線上輿論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借助媒體的資源、公信力以及受眾粘度等對輿論圈層進行重構,形成新的輿論格局。媒體需要對議題進行合理設置,根據我國的國情、黨情以及民情等,對政策進行有效傳達,并從受眾的角度對政策進行通俗解釋。
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新媒體,在傳播速度、新聞拓展寬度以及新聞傳播效果等方面都要優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要想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對新聞事件進行充分挖掘,比如事件發生背景、原因、各方的利益關系、事件的處理過程以及處理結果等,避免“反轉新聞”現象的發生。而對于新媒體來說,也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創新自身新聞傳播觀念,注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客觀性、完整性以及影響性,進而全面發揮新聞事件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另外,媒體還有利于內外群體的有效溝通,比如官民身份沖突以及醫患關系矛盾等問題,多數都是因為溝通不順暢引起的。媒體是各方溝通的有效渠道,可以通過有效的互動對矛盾進行有效化解。比如對于“湘潭產婦死亡”這一事件來說,醫院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及時向記者說明情況,導致家屬對醫院產生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媒體而言,不應該通過報道對矛盾進行激化,而應該利用專業渠道對雙方的行為進行解釋,向公眾普及一些相關知識,以第三方的身份促進醫院與家屬的有效交流,進而對矛盾進行化解。
在新時期背景下,雖然每個人都擁有發言權,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夠對真實新聞進行發布,因此媒體可以對自身的優勢、特長進行全面發揮,不僅要對受眾進行有效吸引,同時也要增強自身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對于媒體而言,應該對報道方式進行創新,網絡媒體可以在網站上建立辟謠專欄及輿論專區,對觀點態度進行客觀發布,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報道。而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記者采訪手記,對一些沒有報道的內容在平臺上進行呈現。在內容編排方面,可以適當縮減一些一般性新聞的報道,不對網上話題進行重復報道或者是炒作,增強對深度報道以及調查性報道等的重視,做好自身“把關人”的角色,對信源進行認真核實,不對自媒體屬性進行過度迎合。
對于媒體工作者而言,報道過程中也應該對新聞語言進行合理使用,認真撰稿,字斟句酌,避免媒介審判對當事人產生困擾和傷害。一些煽動性語言以及戲劇化報道等,比較適合文學作品,而新聞作品與文學存在較大區別,所以對于媒介人員而言,應該避免通過“標題黨”以及“模糊化”手法等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
總而言之,隨著一系列“反轉新聞”現象的出現,媒體應該對自身的社會責任進行重新審視,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關措施,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對輿論格局進行完善,對報道方式進行創新,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對公眾進行正確引導,全面發揮自身對社會的價值,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