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笑笑
(寧波市圖書館,浙江寧波 315010)
從2012年“書香中國”的提出到2013年《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提及的“由全國人大制定《全民閱讀法》、國務院制定“全民閱讀條例”的建議,再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直至2016年4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正式實施,而后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民閱讀”再次成為焦點,其中國務院辦公廳將制定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下稱《促進條例》)列入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這一趟歷時多年的進程,似乎都意味著“閱讀立法”日益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閱讀權力”受保障的可能性不斷增強,“閱讀自由”也離大眾的內心需求越來越近。
在 “閱讀立法“的大背景下,作為一直肩負著全民閱讀推廣使命的公共圖書館,又呈現出怎樣的一副生態圖景,閱讀推廣是否真的如很多專家所認為的那樣,順勢成為圖書館的主流服務。而本文探討的公共圖書館講座活動,從20世紀初期建立至今,已成為閱讀推廣服務的一項重點工作,舉辦公益講座儼然已成為公共圖書館延伸知識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由公共圖書館講座形成的不計其數的視頻資料與書籍資料,已成為各個圖書館不可替代的館藏文獻資源,通過講座形成的試聽文獻和零次文獻,均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和獨特性,是講座活動與館藏文獻相互密接的直接成果。
隨著公共圖書館講座越來越顯現其文獻價值,不論是直接成為文獻的生產者,還是通過與其他文獻的密接來進一步推動講座的優化進程,都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用戶的關注與歡迎。如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狀下,進一步讓講座活動與館藏文獻有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優關系的發展,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借助探討,希望可以為處于“瓶頸期”的講座活動帶來一絲新的啟發,使得包括講座活動在內的閱讀推廣服務可以真正擺脫以往“非必需的”“零星的”“輔助的”從屬狀態,成為具有創新精神且具鮮活生命力的,能系統化充分體現公共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圖書館服務。
全民閱讀推廣是公共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使命與任務,在閱讀立法環境的大背景下,作為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項目之一的公益講座活動有了提升發展的強大法律支撐。當下的公共圖書館講座活動,一方面呈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美好圖景,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模式與內容上大同小異的“尷尬”局面。全民閱讀立法背景下所顯現的“不對稱”現象,也是造成目前講座活動出現“盲點”的主要原因。
一個講堂要有吸引力、競爭力,必須貼近民眾需求。從選題到選人,都應以民眾的需求為導向,努力做到內容上全面準確,形式上生動活潑。一方面,民眾希望能接觸新思想、新理念,有著對高端、前沿的思想觀念的渴望,對國際關系、國家政策、歷史得失的探究。另一方面,也有著對民生問題的關注,諸如衣食住行、環境污染、城市規劃、養生保健、子女教育、就業就醫、法律維權等內容。
縱觀目前各個圖書館的公益講座活動,講題的歸類趨勢,逐日細分又趨向雷同。從大類上看,基本可用“文、史、經、哲、理、藝”來概括。經過長年打磨與深耕,這些相對大眾化的主題已經在城市文化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擁有了一批固定的“粉絲”群體。而另一方面,如科幻、博物、獨立音樂等相對小眾的主題領域也日益走入公眾視野,這些閃爍著個性化色彩的主題成了講座這場精神盛宴的最佳“甜點”。事實上,通常人們心中的“大眾化”和“小眾化”講題,也早已不完全是孰輕孰重的關系,兩者有各自存在的根基,對于策劃者來說,推廣“小眾化”講座,并不一味強求其走向“大眾化”,而是希望讓更多人有了解該領域的平臺,為聽眾創造知識多樣化的空間。聽眾是推動講座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每一位聽眾有其個人所喜愛的主題內容。即便日益拓展的講題范疇在某種程度上能滿足大眾日漸增長的個性需求,但仍然有一些領域會被忽視。歸根結底,作為公益講座活動,能讓不同層次、不同愛好、不同年齡的聽眾聆聽到感興趣的講座,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共鳴是最初的原點。
圖書館講座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初。進入新世紀后,全國圖書館興起講座熱,眾多圖書館紛紛開展講座,并打造出多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品牌,“講座熱”風起云涌,發展勢頭強勁。然而,作為全民閱讀的場所和設施及服務提供者,全國各個地區圖書館的軟硬件水平依然存在差距,每個地區本身的發展規模,講師資源優劣狀況亦是參差不齊,故對于公益講座服務的投入程度及推廣頻率也是因館而異。從廣義來講,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圖書館,邀請名師名家,無論從資源亦或是經費等角度來說均非易事;狹義來看,省級館或先進館本身與當地地市館或“落后館”就存在發展差異。全民閱讀立法的推動,將從法律的角度減緩地方差距不斷擴大的局面,在根本上為不同地區的閱讀推廣人開展活動提供支持保障,借此主動吸引政府與社會層面的關注,使同類別圖書館能在大環境下取得相對均衡的發展機會。
從更小區域分析,在《促進條例》中還提到,鼓勵閱讀推廣人為企業、學校、社區、養老院、福利院、軍營等單位提供閱讀推廣服務,但顯而易見,這些區域本身由于其專業性與特殊性,除了接收常規化的文化教育與信息,閱讀推廣服務如講座的開展也仍未形成固定化、常態化模式,尤其是養老院、福利院以及軍營的機構,要讓閱讀推廣講座“走進去”,或者要讓機構內的人員“走出來”,都需要經過針對性策劃與用心組織,相對其他開放型區域,這些區域人群相對特殊,存在閱讀推廣難點,但若實現了有效推廣,也必將成為服務亮點。
信息不對稱是指事件發生過程中,個人掌握的信息不同。在事件的發生或處理過程中,部分群體擁有其他群體無法擁有的秘密信息,即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引用至講座活動的推廣傳播,主要指在全民閱讀立法背景下,雖然人人擁有閱讀的權力,擁有接收閱讀推廣服務信息的權力,但是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大眾接收信息紛繁雜亂,有的講座信息容易被不感興趣者過濾,反之則會讓感興趣者深留于心。而鑒于當下的大部分講座活動除了通過傳統的紙質宣傳,即張貼海報與報紙刊登預告的模式,最主流的方式莫過于借助以“微信、微博”為主體的新媒體宣傳,如此一來就又屏蔽了部分沒有掌握新媒體技能以及沒有關注公眾號的人群,從而直接導致信息流失,這方面以老年讀者群體尤為明顯。總之,在現有傳播模式下,接收信息的主客觀層面均存在信息傳播漏洞。
以寧波市圖書館為例,總結講座活動結合館藏文獻資源推廣的創新策略與發展意義。
舉辦公益講座是基于文獻資源建設與推廣的理念,本文開篇提到,講座活動本身是試聽文獻和零次的文獻生產者和傳播者,其文獻生產過程也是圖書館推進知識增值的過程。以寧波市圖書館為例,自2006年4月起,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這個城市文化空間,全新推出“天一講堂”服務共享平臺,堅持周周開講,至今已成功舉辦講座660余講,現場受益聽眾25萬余人,電視、網絡受益者達幾千萬。國內外各個領域的著名學者專家,都在這里留下了高遠的立意,思想的聲音。他們深入淺出的講座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引領一個城市的先進文化,提高著市民大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天一講堂在光陰中擁有了豐厚的文獻資源積累,也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為試聽文獻定制最恰當的典藏。比如錄音,這種相對較早問世的技術用來回溯重要的有聲演講;比如錄像,打破“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單調方式,并通過線上平臺(天一講堂專題網頁、寧波市圖書館數字電視圖書館專題頁面、寧波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平臺及寧波黨員干部學習網等)進行上傳,使其成為圖書館為讀者聽眾提供優質演講資源的信息集散中心和試聽讀文化體驗中心,打破時空界限。
不僅如此,匯集專家學者精彩講座的《天一講堂》系列叢書,以書本匯編的形式再現試聽講座內容,每年出版一本,外加2016年的《天一講堂十周年精選集》,匯編書籍已累積達到12本。從2017年起,在常規化出版的基礎之上,每年增加一本《天一講堂公開課精選集》,進一步讓讀者實現隨時可以重溫講座的閱讀愿景,而更重要的是能讓講座通過傳統經典的紙質書方式進行廣泛傳播,得以永久傳承。
除了傳統經典模式,天一講堂亦用創新思維及技術深度推廣館藏文獻資源。2016年,在每周六下午常規化講座的基礎之上,天一講堂推出兩大系列品牌 ——“天一講堂公開課”及“天一講堂讀行天下”。其中“天一講堂公開課”每一季度一期(兩場),力求將原先有限時長的講座課程精品化、深度化,一經推出深受廣大讀者的關注與喜愛。以2018年5月主講嘉賓,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助理、戲劇影視系副主任易棟教授為例,他于5月12日(周六)的常規化講座主題為:《經典詠流傳——漫談中國古代詩歌與美學傳統》,5月13日(周日)公開課的講座主題分別為“上午場: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特征緒說——詩詞與小說篇”,下午場“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特征緒說——戲曲篇”,通過接連三場講座,尤其是周日的公開課講座,再結合相關的古代文學文獻館藏推薦與好書推薦,將“中國古代文學”的不同圖景一一展開,并予以探究講解,讓讀者對古代文學有了更為立體的沉浸式試聽與閱讀體驗,這種深遠的影響效果往往是單場次公益講座活動所無法企及的。
而另一個“走出去”的講座品牌活動——“讀行天下”,選址于寧波市圖書館坐落于人文旅游景點即南塘老街的人文地理館,是一項融知識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將“詩”和“遠方”聚集到一起的講座活動,目前分為戶外運動系列、游走歐洲系列、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美食系列等。“讀行天下”在“你講我聽”的傳統模式基礎之上,融入交互形式,并引入“真人圖書”理念,讓每一位嘉賓“扮演”一本文獻書籍,分享他們字里行間的生命之詩,并將他們心中的遠方帶到讀者身邊,與讀者共讀“書”中的真實與豐富。與此同時,該系列推出以后,據不完全數據表明,館藏的旅游文化類書籍文獻的借閱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讀者對于“旅游文化”的概念得以強化。
公益講座活動近些年來還跳出了自身局限,通過借助與其他文獻的二次密接,承擔起了“全民閱讀書目推薦者與采購者”的職責,較為準確地把握了“推廣什么”的要領,在平時的講座活動中,結合書目推薦等相關活動,扮演著“有資源、有經驗、有參考價值”的書目推薦者與采購者的角色。
以“天一講堂”為例,主要體現三種密接態勢。第一,密接主講人推薦書籍。主要借助通過與寧波晚報合作的專版“悅讀”周刊,每期同步刊登由受訪嘉賓推薦的兩至三本紙質書,其內容包涵“書名、出版社及推薦理由”,以每年18期為計算,以每人推薦2本書為基準,天一講堂在全年72場現場講座的基礎之上,另外共向市民讀者增設推薦36本書籍文獻。因主講者通常具備高度的人文精神,豐厚的文化素養,故由他們推薦的書籍在彰顯其鮮明個性色彩的同時,又具備普遍適用的推廣價值。以2018年“4·23世界讀書日”專題講座嘉賓:青年作家,老舍文學獎得主文珍的薦書為例,她所推薦的兩本書分別為2014年第一版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張定浩著)以及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讀書這么好的事》(張新穎著)。其中《讀書這么好的事》的推薦理由大致為:此書是作者受《上海中學生報》編輯之約,專門為廣大中學生讀者撰寫的關于如何讀書、讀書的樂趣何在等一系列問題的著作。行文莊諧并備,張弛有致,娓娓道來,令讀者感到平易親切,同時又深獲啟迪。2007年的初版簡介這樣寫:讀書既是一種興趣,也是一項偉大的工作,人與書的那些親密的互動,書的漫長歷史中那些美妙的時刻和經典的心得,不同閱讀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時代讀書人的選擇和堅持……這是一本讓人重新回到“為書傾倒”的年代的小書,回味書本曾經帶給我們的豐富的心靈激蕩,也讓更多已經和最好的書籍疏離了的人們重新學會在書本中得到快樂和永恒。”由此可見,每一位受訪嘉賓在薦書的同時,已主動與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使命相連接,與講座活動所承擔的閱讀推廣任務相呼應,站在一個“閱讀推廣人”的角度與高度,向廣大讀者推薦那些真正需要推薦的書籍,尤其密接中外經典,包括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優秀圖書。
第二,密接與講座主題及主講人相關的文獻書籍。主要通過微信平臺,在每期講座活動預告推送文章中,配以“館藏推薦”板塊,將與本期主題相關的館藏文獻的ISBN索書號配以書籍名稱、出版社、出版年及書籍封面與主要內容告知讀者,鼓勵讀者在講座開始前做“前期閱讀功課”。通過一場講座了解一個嘉賓,深入一個主題,了解一個領域,同時也將館藏文獻通過講座平臺,得以二次集中性推廣。除了微信平臺的密接以外,也會借助線下書展的方式,將相關館藏文獻書籍加以梳理后,提前或在講座現場加以推廣展現,讓讀者通過書展的形式走進講座,走進閱讀,這也是對講座活動的一次提煉與補充。
再者,據不完全統計,很多讀者在聽完講座以后十分渴望可以閱讀講座嘉賓的書,尤其以名家大家講座為突出表現。這一方面歸結于主講嘉賓在一場講座里面,往往會提到書里的一些內容,或寫這本書背后的故事,讀者僅靠現場聽講并不能達到內心需求,他們希望可以閱讀到相關文獻書籍。另一方面,如今的公共圖書館除了承擔舉辦純公益講座的閱讀推廣職責以外,還需在立足公益的基礎之上,積極推出各項特色化閱讀服務。諸如在講座結束之后,在滿足各項條件的基礎之上,提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書籍“簽售”服務,以六小齡童及敬一丹的公益講座為例,當日講座結束,讀者簽售熱情高漲,單場簽售圖書共計200余本。除此以外,聽完講座去圖書館以外的書店購買感興趣的相關書籍,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涵蓋出版效應與推廣效應的閱讀推廣。雖然不在圖書館借書,但是這些書購買回去之后勢必會被翻看閱讀,甚至會傳閱給身邊的家人朋友,所以從邏輯推演上來說,這就是與二次甚至更多次文獻的永久性對接,真正體現了講座活動對于推廣書籍文獻的傳播作用,也讓閱讀推廣活動回到了公益圖書館的出發點——閱讀。
另外,在2015年至2017年連續三年的寧波讀書周·寧波書展上,據不完全調研,有一部分寧波地區以外的讀者群眾也聽過甚至知道天一講堂,并且通過天一講堂認識了相關領域的專家以及相關文獻書籍,這就是講座活動與文獻資源密接的推廣意義之所在,講座的影響力與權威性帶動了文獻的傳閱,讓文獻變得鮮活起來,更具生命力。
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閱讀是永遠的出發點。對于包括講座活動在內的閱讀推廣活動而言,如何讓圖書館“動”起來的同時,促進圖書館創造出更多符合文化發展需求的講座文獻精品,打造一個超越時空限制,集講座信息、講座服務、文獻閱讀為一體的知識交流平臺,提升圖書館作為試聽文獻和零次文獻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影響力,最終引導讀者在體驗活動的同時重新找尋閱讀之于人生的意義,獲得內心的安寧,是公共圖書館舉辦講座活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