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用信息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與重視,互聯網征信業快速崛起。2015年1月5日人民銀行將深圳前海征信中也股份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具有互聯網背景的企業作為個人征信的試點機構,這標志著我國通過互聯網征信體系打開了個人征信業務市場化的閘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提高金融運行的效率,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互聯網平臺上所積累的個人購物、支付、理財、搜索等大量的寶貴數據為互聯網征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豐富的指標,廣泛的數據來源互聯網征信相對傳統征信擁有不可比擬的技術、服務優勢,這使得個人互聯網征信必然成為未來征信業務的主流。
通過運用互聯網數據和分析方法,互聯網征信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傳統的征信,是傳統征信的改進,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1)互聯網征信有更客觀準確的風險定價。由于互聯網征信有著豐富的數據處理模型,這些新型信用評級模型可以評估更多的信息,相對于傳統的信用評估,這些新型模型能夠更加準確的評估信用風險,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風險定價的精確度,不僅降低了借貸中的交易成本,更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2)互聯網征信機構不同于傳統征信,主要客戶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具體業務有零售業務和小額信貸。服務對象的不同導致在覆蓋人群方面,互聯網征信較傳統征信覆蓋范圍更廣泛,可以為市場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征信服務。有助于為更多的小微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建立工作,與央行傳統征信體系形成了較強的互補關系,滿足了信貸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要求,這一工作的推進順應了新時代下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3)相較于傳統征信體系,互聯網征信評價標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傳統征信更加注重被評估者的資產債務水平和還款能力,根據被評估者的經濟狀況和歷史信用記錄對其信用狀況進行評估,而互聯網征信則不僅僅拘泥于個人的財務數據,其中信用評估數據還包含被評估者的種種網絡行為,比如社交行為、消費偏好、交友情況等一系列人性化數據,往往具有非常強的社會性,對個人的身份特性能做出更加全面的評價。再加上傳統征信體系中對于信用信息要求存在著較強的局限性,使得一部分人因為沒有信貸記錄而無法進行信用評估,這對之后的金融工作產生了阻礙,互聯網征信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由此可見,其產生的必要性。
個人信用評估是征信業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前提,其基本思路是將被評估者依據特征分成若干組,再從多個方面對被評估者履行承的諾能力進行判斷,得出信用評估對象的信用信息。互聯網信用評估指標體系是以互聯網用戶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行為進行分類,以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的知識發現為基礎,通過傳統的個人信用評估的“5C”模型與評估對象的互聯網行為結合,分析基于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建立個人信用評估體系的可行性及構建的方法。
“5C”模型是金融機構對客戶做風險分析的專家分析方法之一,主要從品質(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Collateral)、抵押(Condition )五個方面對客戶的還款能力和意愿進行評估,達到對個體進行信用評價的目的。對當前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分類,并分析不同類型的互聯網平臺所收集的用戶行為數據的類型,如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借款信息、行為偏好、等數據,數據豐富了傳統“5C”模型中所考慮的要素,同時所選取的數據指標也盡可能多的對被評估者的信用狀況進行更加合理簡便的解釋,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的行為數據,通過“5C”模型中相應指標的對應關系反映客戶信用水平。基本按照“5C”傳統信用評估模型所涉及的五個方面信用評估指標的特性,建立用戶行為數據和這五個信用評估指標的歸口關系。通過對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評估指標的歸口分析,剔除掉“5C”模型中用互聯網行為數據無法反映的指標,同時增加互聯網行為數據的特有指標,這樣更加有效補充對信用狀況的描述,起到對信用評估體系評價客觀性的改善,充分發揮互聯網信用評估體系優勢。
在信用評估體系中進一步形成信用評分,這是形成信用評估結果的關鍵環節,評分主要來自于對所選指標的分析,在指標體系的選取方面,采用構建的“5C”模型,同時加入了一些互聯網特有的數據信息作為新的評估要素,滿足個人征信評估的新需求,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為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借款信息、行為偏好、經濟狀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選取底層指標,互聯網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互聯網指標體系
相較于傳統的“5C”評估模型,借助了互聯網用戶數據所構建的“5C”模型評估體系,在擔保抵押方面有著更大的優勢。通過對用戶互聯網信息的歸口分析,比如,消費偏好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得到的特有指標,這些指標不僅可以準確分析出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還可以得到借款者更深層次的信息,降低了違約的風險,甚至還可以將社交網絡偏好,網絡瀏覽記錄等信息數據有效的運用到互聯網信用評估體系中,彌補傳統征信業務在這一方面的缺失,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
“5C”模型構建的數據分散與共享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各個互聯網平臺的功能有一定的重疊,這導致用戶的信用數據可能會分散在不同的互聯網平臺中,很難獲得完整的信用信息,各家互聯網征信機構仍然不能對用戶的信用信息進行全面搜集,對收集的信息不能較大程度的共享,當前我國的征信行業面臨著高度分割和封閉的現狀,開放性和統一性沒有達到市場的要求水平,信息搜集和信息共享仍有待改進。因此,對于“5C”模型的構建而言,解決數據分散與共享問題非常重要。
對于“5C”模型構建的法律支持問題,我國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在參與到金融交易中同時從事了征信工作,即"自征信"模式,但卻沒有相關法律保護,其真實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證,這對推廣產生了阻礙,隨著征信模型和相關產品的成熟,外源數據的進一步豐富,征信機構會往往會出現與互聯網集團逐漸剝離的趨勢,比如獨自設立征信公司,同時可獲得集團提供的數據,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可以為集團和其他企業提供征信服務,在政府認證的前提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來獲取各家平臺的數據,受到相關的法律保護與約束。
關于“5C”模型構建的信息安全問題,因為互聯網征信對個人信息的采集會涉及到個人在互聯網上的所有痕跡,這導致征信企業對信息的過度采集或濫用都會嚴重侵犯到被征信個體的隱私權。“5C”模型的構建顯然也會牽扯到一系列隱私數據,法律認為個人隱私是一種具有財產性質的信息權利,個人對自己的信息有支配權、知情權、更正權等權利,而在現代征信過程中對個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共享會不可避免的與個人隱私權產生沖突。
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互聯網信用平臺的數據共享機制,個人征信市場化需要政府來做好引導,由于信用信息有一定的壟斷性質,因此必須對征信機構施適當的監督和激勵,為進一步促進數據的共享,可以對信用信息進行合理的定價,建立信息有償制度,保證機構之間的合作,爭取逐步實現征信信息的共享,從而達到信息的有效傳遞,使信用信息產生規模效應。在征信業市場化開放的大環境下,可以參考美國征信市場,政府負責建立基礎信用信息系統,以保障信用信息的基本供給,而市場中的征信則更多的采取民營模式,促進競爭,允許提供信用信息增值服務,滿足更多的信用信息需求。
數據泄露以及征信企業對信息的過度采集濫用一般會侵犯到被征信個體的隱私權。制定相關法律,普及互聯網信息安全意識是構建互聯網征信體系的重要任務,技術手段也可以發揮其自身作用,比如云計算和大數據采取的是云儲存方式,數據保密技術要求高,為防止信息泄露,應采取加密技術等安全防護手段,來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我國群眾的信用意識相對淡薄,而征信體系的建設的意義在于可以為群眾提供更便利的生活、營造一個守信的社會氛圍。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群眾認識到信用的重要性,樹立守信的觀念,主要表現在重視正面信用記錄的積累。其次,良好的信用信息是個人的信譽財富,以此來做“抵押品”,按規定為用戶提供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最后,政府作為國家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和守護者,有義務利用公共權力來引導群眾在市場中的策略選擇,可以進行信用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幫助群眾培養信用意識,構建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讓市場經濟邁向更高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