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歷史機遇,推動重心轉變。2018年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啟動之年,也是改革開放的“不惑之年”,更是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開局之年。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政府工作報告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準確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路徑,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重心實現三重轉變。
第一,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危機連綿十載之后,全球需求側政策已陷入瓶頸,本輪全球復蘇的引擎在于供給側改革,各國供給側改革的成效良莠將決定危機后全球經濟格局。目前,美國稅改、歐洲勞動力市場改革都正在先破后立中創造新動能,而中國作為全球供給側改革先行者,亟需提速向前。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制造業高端化發展。這些舉措切中本輪全球復蘇的關鍵,將確保中國經濟在節奏和力度上繼續領跑全球供給側改革,鞏固基于改革紅利的中國經濟“新韌性”。
第二,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從依賴要素投入擴大、不可持續的舊動能,轉變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可持續新動力。這一飛躍,既要求以制度創新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又要求以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雙向推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中國經濟的長周期反彈。為此,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針對性部署,一方面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為要素自由流動打開新通道,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科技進步注入新動力。

程 實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
第三,從總量增速轉向民生福祉。較之于2017年,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化了對民生福祉的工作部署,直擊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包括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提高個稅起征點、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解決群眾住房問題等,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亦強調向“三農”、民生領域傾斜。在中國經濟新時代,上述舉措一方面將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桎梏,加速實現全面小康,一方面將推動新興中產階層崛起,激活多元化、個性化消費偏好,從而為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夯實基礎,增強中國經濟鳳凰涅槃的長期內生動力。
深化金融改革,肩負雙重使命。著眼于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已經顯現:在目標上,統籌兼顧“防風險”和“促改革”的雙重使命;在方法上,精準實現金融體制改革、金融體系穩定和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正向聯動。
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力度日益提升,反對各種保護主義、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推動貿易平衡發展標志著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從跟隨向引領的轉變,這不僅是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結果,更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現實期待;經濟、金融領域雙向開放繼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加快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舉措影響深刻,既有力促進中國發展,也給世界帶來重大機遇。隨著“改革深化”和“開放擴大”,中國經濟的系統穩定性、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協調性將進一步凸顯,高質量發展的稀缺性本身也將為投資帶來新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