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宗濤
當前,經濟社會不斷地發展變革,新時代新經濟催生眾多新媒體,傳統廣播媒體也在不斷的融合發展,力圖尋找新的突破之路。但從廣西整體的范圍內來看,廣播媒體的突破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地市、縣份的廣播電臺,面臨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困境,其黨委、政府喉舌功能、大眾文化傳播功能不斷弱化、邊緣化,難以趕上新時代發展步伐,更不要說輿論引領了。要找出路,就要改革創新,結合廣西實際,走緊密型區域廣播融合發展之路不失為一條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廣播整體服務功能的途徑。
國內研究區域廣播融合合作內容的專家學者眾多,但目前還沒有人完整系統地提出相應的概念。區域廣播融合合作當屬區域經濟的范疇,按照區域經濟理論來分析,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資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在區域內進行優化組合,實現行業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共享,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獲得最大產出。廣西區域廣播合作包括廣西行政轄區內的廣播媒體合作以及與周邊省份的廣播機構合作,本文主要論述探討廣西范圍內的省市縣鄉鎮村五級廣播機構的合作價值和路徑,形成新時期強大的廣播輿論場。
廣西市縣級基層廣播機構采編播人員力量薄弱,廣播傳播引導功能非常弱化。目前,地市縣份廣播電視基本上是合體發展,地方往往重視電視臺的投入建設,廣播基本是附屬,通常是一兩個人負責電臺的稿件編輯,很多時候直接編輯電視稿件。廣播廣告營收也十分不樂觀,廣西14個地市電臺中,年廣告收入超過百萬的屈指可數,縣級廣播機構則更加低迷,鄉鎮村屯的廣播站(室)除了少數幾個典型做得有聲有色之外,大量是處于空白狀態,鄉村喇叭幾乎是啞巴。全國各地的廣播聯盟大體上是比較松散型的,同時,目前各式各樣的廣播聯盟基本是比較松散型隨意性的,人員、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短缺,造成基層廣播電臺節目質量低下,無法有效形成輿論,及時、正確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大量的頻率資源處于浪費現狀,廣播在基層基本處于邊緣化。
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服務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沿邊沿海、臨接東盟國家的改革開放前沿,更是當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進中的重要一環。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改革開放40周年、自治區成立60周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關鍵一年。作為廣播媒體,在當前移動收聽人群越來越多的有利環境下,如何緊密協作,統一發聲,報道好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好廣西故事、民族團結故事、固邊愛民故事、服務國家戰略故事等,營造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追求幸福生活氛圍,是新時代賦予廣播媒體的迫切任務,必須要充分發揮廣西廣播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時代脫貧攻堅、固邊穩邊的新需要。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也是一個沿邊沿海省區,有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與東盟國家接壤。而邊境地區大多交通不便,經濟落后,邊民幫助或參與走私販私時有發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除了物質上的小康,思想上的小康也是必須的,否則就難以有真正的小康。目前有不少邊民是被動脫貧,缺乏主動積極奮斗的精神,基層廣播設備、人員配備薄弱,引導宣傳不到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廣大貧困村民要脫貧,首先從思想上就要樹立時不我待、自我加壓奮斗奔小康的信念和信心,自覺加入小康筑夢行列,這是內因,加上政府社會的引導幫扶外因的促進,才能真正實現小康生活。而這,就需要民眾精神的重塑和洗禮,基層廣播的宣傳必須要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才能有效引導邊民奮斗奔小康,固好邊、穩好邊,同筑中國夢。
加強頂層設計,制度創新保障。創新整合各級政府廣播機構資源,打通區域廣播合作平臺的制度藩籬。長期以來,廣西廣播發展始終在行政區劃的框架內進行,畫地為牢、人為阻隔。因此,想要實現廣西區域內廣播協同快速發展,必須從體制上打破行政壁壘,在黨委宣傳部、廣電部門的主導下實現區域之間廣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摒棄資源重復配置、競爭無序內耗等弊端,產出廣播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先行先試,逐步推廣。構建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為主的全區各級廣播機構緊密合作平臺,可以從一個地市開始試點,整合區市縣廣播資源,由廣西電臺與基層臺簽訂緊密合作協議,從頻率資源、節目設計、新聞采編、市場開發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深度合作。比如,廣播節目制作,由廣西臺派駐人員擔任業務負責人,負責將廣西臺的優質節目引進落地,并把當地的節目及時上送廣西臺整合播出,解決基層電臺主持人不足、節目整體質量低端的境況,實現優質節目資源共享,共同做大廣播節目蛋糕。再比如新聞采編業務,整合廣西電臺各地市記者站以及基層廣播機構的采編人員,建立新聞素材共享機制,廣西臺第一時間可以獲取發生在各市縣的新聞資料,各地市縣也能第一時間獲取廣西臺記者采編的新聞稿件,實現各地新聞素材的即時共享,實現新聞直播連線常態化,解決基層采編播人員不足、難以做好新聞采編、節目的難題,迅速提高基層廣播的整體傳播力影響力,也是各地黨委政府做好內宣外宣的有力、有效途徑。還比如廣播市場開發,要抱團取暖,合作開發,或由廣西臺進行統一經營,共同做大廣播市場蛋糕,按照協議進行利潤分配等方面進行比較緊密的合作,形成廣西廣播命運共同體。
走下去請上來,傳幫帶共同做強區域廣播合作平臺。廣西電臺加強與合作成員的交流學習,定期派駐節目、采編、技術業務骨干,到基層進行帶教幫扶,提高基層人員采編播能力;同時在節目、編采、技術等方面,請市縣鄉村廣播人員上來,進行業務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還可以采取掛職鍛煉的方式,培訓基層廣播機構所需要的重要崗位的專業人員。
大型活動帶動,豐富合作廣度深度。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各地重大節氣活動,開展集團性報道戰役,形成廣西區域廣播合作的常態化規模化,保證合作廣度和深度。例如壯族“三月三”、中越界河對歌、防城港海上龍州賽、柳江水上狂歡節、海洋銀杏節等民俗旅游節慶活動,依托廣西緊密區域廣播合作平臺,策劃大型廣播媒體報道行動,組織成員進行集中宣傳報道,形成全區廣播集體報道、統一發聲,傳播渠道從以前的一個點形成一片網,全區廣播、廣播新媒體形成傳播矩陣,大大提升內宣和外宣的影響力。對于當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改革開放40周年、自治區成立60周年等重大時政活動,廣西緊密區域廣播合作平臺更是大有作為,通過緊密協作,統一發聲,能較好地完成講述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西各族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好廣西故事、民族團結故事、固邊愛民故事、服務國家戰略故事、脫貧攻堅故事等大文章,統一發聲,權威發聲,及時形成民族共同發展凝聚力。
鄉村廣播響起來,共創廣播傳播新氣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除了發展壯大農村產業之外,農村文化也要強起來。目前農村地區迷信活動流行、電信詐騙、侵害留守老人兒童權益、六合彩賭博等問題突出,淳樸的鄉風民風日漸微弱,和基層沒有有效的宣傳手段有很大關系。通過建設廣西緊密區域廣播合作平臺,實施覆蓋全區應急廣播系統和覆蓋所有鄉村的“村村響”工程建設,恢復和重建基層廣播機構,保障重大精神、政策,統一發聲,不走樣、不變形,一竿子插到底,讓基層居民能及時、正確獲取黨委、政府的權威聲音;讓一些重要的治安信息、惠民信息、新時代優良的民風家風及時傳遞到居民心里,提高居民的自我權利維護意識和預防不良行為的能力,提升村民的整體文明素養。通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或由基層地縣財政出資,廣西電臺給予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完善鄉村廣播站,實現盡快落地發聲,八桂大地小喇叭成為村民健康精神食糧的重要來源。
綜上,建設廣西緊密區域廣播合作平臺,核心是要改革創新現有廣播區域管理體制機制,打破行政藩籬,實現廣播節目和經營的資源優化組合,培養壯大基層廣播人才隊伍,提高基層廣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