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倩男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傳播成為人們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其傳播的快速性、互動性及信息的海量性等特點,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其傳播內容和方式都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碎片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碎片化傳播本身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其中包含生活方式的碎片化。如今媒體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受眾對于媒體的選擇空間也越來越大,隨著各種亞文化的興起和價值多元化的凸顯,信息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受眾沉浸于各種媒體為他們編輯的信息中,利用各種零碎的時間接收著這些信息,個人行為和時間都變得支離破碎。
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內部存在著一定的框架,有自己的規則和秩序,傳播的內容大多是在這種框架內生產的,生產的信息產品經過層層把關,呈現給受眾的內容是邏輯完整、條理清晰的,具有一定的深度。新媒體環境下,新興媒介傳播的去中心化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生產的規則與秩序,任何人只需具備簡單的生產條件,就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使其進入流通傳播的渠道。大量的社交軟件每天都生產出海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新媒體平臺使得碎片化傳播這一現象變得“顯性”了①,這種傳播方式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所謂信息碎片化,主要是指事實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和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兩個層面。②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信息傳播,都具有來源多樣化的特征。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媒體如報刊、電視、廣播等對受眾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些媒體呈現給受眾的信息也是完整、有條理的。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市場格局,以即時性、交互性、信息海量性等特點快速贏得受眾喜愛,獲得信息的渠道也不再只是幾個特定的傳統媒體,而是來源于微博、微信等各種新興媒介平臺。
網絡上發布的信息大多短而精煉,在文體、版面設計和內容排版上不受限制,文本也大多不成系統,更是缺乏完整的篇章結構和邏輯體系。完整的信息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再編輯與傳播呈現出塊狀、零碎的特征。如微博有140字的限制,傳播的內容相當有限。這種簡單、隨意的表達方式恰好契合了當前人們的習慣,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顛覆了以往的敘述方式,也降低了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同時為信息文本的碎片化開辟了道路。
如今信息量不斷增加,已經進入“信息爆炸”的時代,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快速而準確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變得異常困難,巨大的信息量讓人應接不暇,只能根據需要篩選一部分來了解或進行“淺閱讀”。信息的獲取被人們視作不被社會發展所淘汰的唯一途徑,所以人們比較在意獲取信息的速度、廣度而非深度。這種碎片化式的閱讀使知識的輸入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導致人們無法進行系統的理性思考,弱化了人們的思辨能力和研判深度。
我們平時所接收的一切信息,形塑著我們的思維方式。長時間接收碎片化信息會讓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化,很難進行復雜而深入的思考。碎片化的信息為了讓受眾快速瀏覽通常會降低閱讀難度,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化整為塊,也就是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通常只體現表面上的東西,無法展現其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
事實與聯系共同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我們的知識體系就如同一張看不見的網,事實就是網上交織的點,聯系則是把所有的點連成網的一條條線。事實決定了個體的知識廣度,聯系決定了個體的知識深度。當個體接受碎片化信息時,實際上只是在不斷地增添事實,沒有增加事實之間的聯系。因此長期接收碎片化信息會使我們的知識變得如浮萍一般,孤零零地漂浮在水面上,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更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絡。
格式塔心理也稱完形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初的德國,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這一學派注重整體性,認為知覺是先感知到整體然后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每個部分,而并非先感知到部分再注意到整體。此學派研究對象是直接經驗與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心理現象是在意識經驗中所顯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③,即強調整體原則。在格式塔理論看來,人的知覺并非感覺的簡單相加,思維也并非經驗的簡單聯結,理解的過程是人們對過去事件充分知曉后對舊結構的更新升級,是新結構的豁然形成的過程,有一種頓悟的意味。
所謂直接經驗,就是個人親身參與實踐時感知到的一切,也就是主體在對征象的認識過程當中所掌握到的經驗。但是這種經驗并不是零碎的而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構成了行為環境,也就是心目中的環境,和客觀環境的直接刺激并不完全一樣。
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習慣于從微博、微信以及新聞客戶端等各種手機應用上獲取信息,缺乏直接經驗。我們從媒介上得到的信息與現實并不完全一致,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會形成一種“擬態環境”。所謂擬態環境,也被稱為信息環境,它不是對現實環境的直接復刻或再現,而是傳播者對事件或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后重新為受眾構建的環境,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長期接收碎片化信息、缺少直接經驗會使我們長期生活在真空中,缺乏對現實環境的把握和認識,無法建立起現實中各種事物的聯系。
完形組織法則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釋知覺主體是按怎樣的形式把經驗素材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但是如今人們接收了過多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導致思維僵化,割裂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也無法把握整體與內部結構之間的關系。
由格式塔理論可知,整體不是部分元素的累積或簡單相加,整體的各個部分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通過完形組織法則我們可以了解到:人在知覺時會結合以往經驗把經驗素材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因此我們應該先感知整體,而后注意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成分與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多獲取完整信息,深入思考其中的邏輯與內涵,從中剖析各種現象,而不是淺嘗輒止,一掃而過。
格式塔的代表人物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然而長期接收碎片化使得人們的思維呈碎片式,就談不上打破舊的完形,因此形成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就被打斷了。在韋特海默看來,想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必須了解各方面的相互關系,過去的經驗也只能在有系統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進而運用到下一次實踐中。但是長期被碎片化信息圍繞,讓人們失去對整體的把握,因而無法獲得過往經驗的意義,進而缺乏創造性。
碎片化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同時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極的遏制,而是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努力消除碎片化帶給我們的弊端。
在碎片化時代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把傳統的經驗和手段與碎片化傳播相結合,重視結構性或整體性,整體報道事件,整體看待問題。傳統媒體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運用專業的理念、業務手段及運行機制,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網絡新媒體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應提煉碎片,挖掘信息間的聯系,通過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版面的設計等手段來體現信息的內在關聯,從側面體現出對新聞的解讀。另外受眾也要提高思考和批判能力,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防止迷失在碎片化信息的海洋中。只有從媒介傳播和受眾自身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消除碎片化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
注釋:
①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9-11.
②彭蘭.碎片化社會與碎片化傳播斷想[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109-110.
③[德]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