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紅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 210000)
定量觀念是化學學科的本質質疑,也是化學學科素養養成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養成定量觀念需要教師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切實完善和提高化學興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學定量觀的建構,基于中和反應作為教學研究對象,分析了其在實際的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介紹】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初中生接觸到的化學概念逐漸增多,酸堿中和反應就是其中之一,在課堂講解的時候,以往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強化概念,多數學生對中和反應的概念并不理解,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當樹立定量觀念,從數量上揭示中和反應的過程中化學反應是如何產生的,對中和反應的本源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復習回憶酸和堿的性質,了解酸堿知識的性質,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化學物質的性質,根據物質的PH值不同物質呈現酸性或堿性,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講述一下酸堿性的化學性質?”,通過問題的拋出,所有學生回憶已有的知識架構,多數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說出“酸可以跟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以及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堿可以跟指示劑、非金屬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教師再引導學生分別說出酸堿溶液與哪類指示劑產生什么樣的化學現象等等,鞏固以往學習過的知識,夯實學生的基礎,為之后中和反應的講解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定量教學觀念的引導下,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綜合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明晰,使得學生人在課堂之初就能夠了解到本節課的知識講解脈絡,逐步分析并規劃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計劃步驟.“剛剛我們回憶了上節課學習到的酸堿化學性質和一些基礎知識,想必大家腦子中會產生一個疑問,酸堿物質可以分別與不同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那么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現象呢?本節課我們就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酸和堿之間的中和反應,并結合生活實際,深入認識我們生活中的酸堿中和反應.”,通過教師承上啟下的話語引導,學生明確了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第一是認知中和反應的概念,第二是了解中和反應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引入酸堿中和反應的時候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胃酸、胃脹等疾病入手“大家有過‘燒心’的經歷嗎?所謂的燒心并不是心臟,而是燒胃,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胃酸分泌過多.大家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是如何解決的?”,同學們會七嘴八舌的在課堂上討論開來,有說“酒多喝水”有說“吃花生”,有說“吃斯達舒“等等,基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向學生介紹胃酸即是化學中常見的鹽酸,并向學生展示治療胃酸的藥品斯達舒的成分——氫氧化鋁,在黑板上板書上二者的化學式HCl和Al(OH)3,在課堂上引入課堂實驗的方式,使得學生將二者進行實驗反應,觀察最后的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并總結分析實驗的結果.
在實驗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先對自己的實驗原材料進行稱重,記錄,做好化學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分析二者在溶液中的離子變化,遵照課本上的實驗操作逐步進行,記錄實驗現象,對實驗后的物質進行稱重,分析化學成分,“同學們在探究鹽酸與氫氧化鋁的實驗中,可以發現最終的實驗結果是鹽酸逐漸消失,那么接下來進行對比試驗,比較鹽酸與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觀察并記錄結果.”,教師在總結完第一個實驗之后引導學生探究對比實驗,記錄最終的實驗結果并對比,通過兩次試驗的最終剩余物質的對比,使用石蕊和酚酞試液進行檢驗,可以得出最終的實驗結果,并在定量分析的指導下,了解了中和反應進行的化學原理以及最終的結果對比,反應的過程中將鹽酸中和掉,堿性物質生成中性物質,既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也不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引起胃脹,在實驗探究的末尾,教師為學生總結本次實驗的內容,為每一個學生深化中和反應的性質和概念,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本次實驗的探究,教師既向學生強調了中和反應的概念,又讓學生認識了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酸堿之間的中和反應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借助實驗的方式讓大家認識到了化學與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性,突出強調了中和反應在化學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意義,通過定量觀念的引導,大家對化學實驗的探究步驟有了了解,將課本中的文字知識轉化成為具象的實驗數量關系判定,對我們之后的化學知識和化學規律的探究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大家在課下對本次的學習過程進行總結,積極思考,追求創新.”
教師最后在課堂上結束的環節夯實基礎知識,強化學生定量觀念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歡快的化學課堂中逐漸掌握化學定量觀念,為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案例總結】 化學定量觀念的養成有助于學生認識和探究化學知識的本質,運用定量的學習方法深化對抽象化學概念的認識,逐步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方法,改變以往的生搬硬套以及死記硬背的方式.基于本次的教學嘗試,日后在化學課堂上,可以按照如下措施進行定量觀念的培養.
首先,初中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缺少觀念意識的養成,只掌握簡單的化學學習方法,對核心概念與定量數字之間的關系并不理解,教師要在課堂引導的時候強化知識結構與定量關系之間的關系,建立電荷守恒和質量守恒等概念意識.
其次,在化學課堂上利用實驗的方式認知新知識,突出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制造沖突和懸念,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制造沖突和意識,調節課堂的節奏,張弛有度,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了解定量觀念與實驗理論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而形成正確的定量觀念,由此打破傳統化學學習中的認知沖突,改變以往的錯誤結論,將化學知識的學習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
最后,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定量知識概念的形成,科學評價學生的進步,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實驗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擁有控制溶液濃度和實驗用量的概念,并最終通過數據來分析化學反應的現象和原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定量意識,拓寬其化學知識學習的思路,為今后更深奧的化學知識的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培養學生定量觀念的過程中,教師切忌急于求成,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培養方法,定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