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多朋
(安徽省潁上第二中學 236200)
教育學家杜威在其教育理論中明確提出: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就是情境設計.高中物理教師創設有效情景教學,有助于提升課堂有效性和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而如何創設有效地課堂情景,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并不斷的加以創新和改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問題懶于動腦筋,就把其略過,偏重練習簡單的習題,這就造成很多難點知識得不到解決,成為“遺留問題”.然而,創設趣味、靈活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中增加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例如,教師在講授“力的分解”時,由于力的真實存在,卻不能為學生肉眼所察覺,學生對于力的分解就更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活動情景教學:教師提供三段繩子,其中繩子的一段綁在一起,選三個學生用力拉繩子,并通過調整繩子之間的角度讓學生對力的分解有一個真實的觀感,提升他們抽象思維的能力,加深對力的分解的了解,從而在輕松、趣味的課堂氛圍中突破這一知識難點.活動情景的教學,方便學生看清問題的本質,歸納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句話直言知識發展、世界進步的本質.懂得思考的學生不一定懂得想象,想象是思考的進一步深化,思考能解決問題,想象能創造新知.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創設想象的情景,讓課堂“有形有神”,讓學生在物理的天空盡情翱翔,使得知識在腦海中通過想象的加工得以濃縮和成型.
例如,在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教師為了引發學生想象,融入物理學家法拉第的實驗故事:電磁感應(由磁產生電)的發現原本屬于意料之中,但令其感到意外是電磁感應竟是一種短暫效應,從而引發其很多的感想:感應現象是不是暫時的?是不是能產生持續的電流?感應電流是否與原電流的有關?等等,此時,學生的思維隨著這一個個問題無限的延伸,留給學生深刻的啟迪.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是溝通知識和引起想象的橋梁,賦予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無限的想象力,提高創新性思維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過于忠于教師給予的或書本上呈現的規范答案,使得學生漸漸認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喪失了創新的思維能力.新課標實施以來,出現了很多開放式的問題,使得很多學生和教師無所適從,學生詢問教師標準答案,而教師也無法引導學生創新性的思考問題,這正是傳統教學的不足方面.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開放情景,強化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平拋物體的運動”時,對于飛機投導彈的例題精心的設計發散思維的開放式問題,教師提問“導彈的運動軌跡如何分布?目標不是靜止的,導彈怎樣設計運動軌跡?”這些開放式的問題充分地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學生可以給出很多使教師耳目一新的解題思路,有效拓展了學生思維方式,促進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
“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問題是思考之起源,使思考更為充分.在課程教學中,“滿堂灌”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費力演講的同時,學生并沒有多少思考的空間,只是沿著教師的思路亦步亦趨.而新課標改革要求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因此,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隨問題進入思考的狀態,提升求知、求實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高中課堂創設物理情境,要重視對學生質疑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讓物理情境問題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呈現出來,才能確保情境問題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講授“第一宇宙速度”時,課堂開始提問學生“什么讓地球表面附近的衛星圍著地球轉動而不脫離”,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源自萬有引力”,教師再問“如果為衛星施加一個推力呢?”學生陷入思考,教師再問“當推力是衛星達到一定速度時,必然脫離地球的束縛,那這個速度是多大呢?”一系列的提問沖擊了學生的思維定式,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探求興趣,提高學習能動性,有利于教師接下來推導第一宇宙速度的教學.
高中物理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為了增強課堂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應當緊密聯系實踐生活,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感性認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結合生活實踐來進行,使學生樂于探究和思考,可以從多角度來理解問題,促使學生通過自己勞動制作和發明創造等趣味性活動情境,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通過細心地觀察操作與深入探索思考來解決物理知識的疑難困惑,進一步理解物理知識.
例如,在學習關于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重點并結合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情境來激發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是否都經歷過脫化纖質料的衣服時發出火花和響聲?空氣干燥時塑料梳子吸引頭發飄起來的現象?類似這種生活物理常識高中階段學生都會有深刻的體會,當學生在回憶這些生活經驗時間,就會在自身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基礎上,構建出新的物理知識.又如在學習“光的色散”時,教師可以利用雨后彩虹來增強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這種貼近生活的情景創設,不僅極大地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氛圍,還有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探究思維習慣.
新課標促使學校教育漸漸回歸本質,開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課改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來對學生進行新課導入和課程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心情放松,還會逐漸地產生學習興趣,從而積極走進課堂去探究物理知識,同時逐步培育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繼而提升了物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