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浩
(江蘇省吳江中學 215200)
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究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基于素質教育要求目標編寫,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以此達到優化發展目的的學習方案.設計時要結合教學,根據學生實際設計,確保學案可行性,充分發揮其效能起到導學作用,為學生深入探究奠定扎實基礎,以此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高中物理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以生為本,著重培養其自主學習、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設計學案時,就要結合文本,根據學生實際規劃,一方面明確目標,突出要點,為學生課堂學習指明方向,幫助其融入,主動探知;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讓其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通過不斷的思考深入認知,準確把握知識要點,以此促進理解、吸收,達到預期目標.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物理學習的主人,在設計教學及具體開展時,要深刻意識這一點,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引導其思考、探究,利用有限的時間作無限的探索,不斷認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突破重難點,促進自身能力的挖掘,在增強學習信心的同時激發興趣.
課堂時間有限,著重關注重難點問題,這樣就使得教學不能面面俱到,也無法確保所有的學生理解、掌握.針對這一情況,就可靈活運用導學案,為學生搭建討論、交流平臺,一方面激發其求知欲,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求知;另一方面避免其懶惰心理的產生,適當開展合作競爭,鼓勵其互幫互助,共同提升.在教學動量的內容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質量是0.2kg的鋼球,以5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一個堅硬的障礙物后被彈回,沿著同一直線以5m/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碰撞前后鋼球的動量有沒有變化?如果變化了,變化了多少?學生剛進入動量學習,在了解相關概念后進行解題,由于理解不夠深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我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將其投影,還原過程,清楚展示給學生看,并隨即挑選學生讓其講出自己的計算過程.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鼓勵其互動交流,在不斷地提升中分析、思考,促進問題的解決.需要注意的是,當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突出,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退到幕后,而是要及時指導、點撥,不斷啟發學生,促進其思維的發散,讓其在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增強信心,獲得成就感,以此產生學習興趣,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物理是一門探究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面對問題時,能綜合思考,全面發散,靈活處理.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借助導學案為其提供有層次的訓練,引導其分析、探究,把握題目中隱含的知識點,有效突破,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以動量教學為例,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我發現他們對這一概念的理念并不深刻,運用是束手束腳,缺乏靈活性、綜合性.對此,我就設計導學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質量相等的A、B兩球在光滑水面上均向右沿同一直線運動,A球的動量為9kg·m/s,B球的動量為3kg·m/s,問:當A球追上B球時發生碰撞,則碰后A、B兩球的動量可能值是多少?對于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難以解決,我就借助導學案提問引導:1.這一過程是否遵循動量守恒定律?2.碰撞前后兩球動量有何變化,表示什么意思?這樣一來,學生便受到啟發,明確探究方向,沿著正確的思路進行假設、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答案.理解之后,學生進行解答,便能疏通思路,將過程完整呈現.之后,我會對其學案進行批閱反饋,進一步挖掘其思路,根據其解答過程提供個性化指導,并開展分層訓練,以此鼓勵其思考,在原有基礎上突破、提升.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在導學案的幫助下明確探究思路,逐步掌握分析、探究的方法,再也不怕難題,無形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
總之,導學案的運用是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激發其興趣,還能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導”、“學”配合,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不斷地認知中深化理解,切實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