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燦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南僑中學 362200)
高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較強,但在物理學習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主要是由于物理知識理解難度較高的特點導致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針對學科特點制定出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物理知識的抽象性極強,涉及到許多重點概念.高中階段,物理知識更是已經達到了較高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只有較少一部分學生仍保留學習的積極性,大部分的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不能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只能被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如今,傳統的知識教學已經變為了方法和能力的教學,教師需要遵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即將步入大學的高中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以便更好的適應未來自主化的學習模式.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將高中物理教學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上,沒有向他們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自主學習的效率較低,效果較差,仍不能脫離對教師的依賴.
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涵蓋的內容較多、層面較深、范圍較廣,學生綜合掌握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最后的復習階段,想要將知識點全部掌握難度是很大的.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多進行總結歸納,建立起知識體系,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這有助于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將所學知識變為自身的能力,在最后的總結和考試中綜合、靈活的運用.但總結歸納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培養的.在教學“靜電場”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大多會按照靜電場的基本規律——電勢能的形狀——電場力的性質這樣的步驟來授課,將本課內容拆分成小的模塊.但由于學生的總結能力不足,很難通過這樣的教學綜合掌握本課知識.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完成后加入“總結”環節,將三個模塊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整合成為完整的知識習題.在后期的學習中,逐漸要求學生代替教師來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鍛煉他們的總結能力,并養成這一學習習慣.這將會大大提升他們自主學習時的質量和效果.
物理知識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分.翻開高中物理教材我們可以發現,同一章節中的知識點都是相關聯的,而不同單元的知識點也存在微妙的聯系.學會聯系對比能夠更好的區分物理知識點間的差別,溫故知新,是一種十分有效且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具備這一意識,挖掘出之前所學的與之相關聯或相區別的內容,以防學生混淆,同時將這一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例如,在“高度差”的教學中,許多學生一下子聯想到了“電勢差”,二者的理論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為了讓學生了解二者的不同之處,避免他們在記憶的過程中混淆,教師就應專門利用5到10分鐘的時間來進行區分,展示二者的不同之處.這樣做能夠讓學生對理論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準確,學習的有效性會大大提高.
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能否在實驗中有效學習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的關鍵.實驗將一個個抽象的物理概念進行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和論證,也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大大增強.那么如何在物理實驗中使學生能夠真正有所收獲,切實掌握知識并獲得能力的提高呢?教師可以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上加以創新,靈活開展,讓學生成為實驗中的主體,參與、感受.例如,在論證“物質的比熱容”實驗中,學生能夠證明出“質量相等的水升高溫度不同時或質量不等的水升高相同溫度時所吸收的熱量不同”,但卻無法證明“物質不同而質量和升溫都相等的條件下,兩種物質吸收熱量的情況”.這時我要求學生開展下一實驗,在相同情況和條件下,將質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同時加熱,此時會觀察到煤油溫度更高,證明了二者加熱如達到同樣的高度,那么水定會相對吸收更多的熱量.讓學生將實驗現象記錄到表格中自主總結結果.這樣讓學生充分參與且靈活多變的實驗教學,才能夠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課后的學習任務沉重,大量的習題作業為他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導致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正在逐漸減退.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不必在形式上有所限制,應大膽創新,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把握重點,以最為便捷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慣性現象”的部分內容前,我就為學生們布置了這樣的課前預習任務.讓他們在家中自主開展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在一個裝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上蓋住塑料板,在塑料板上放一枚雞蛋,再用小棒猛擊塑料板,觀察實驗現象.由于這一任務的實踐性較強,難度較低,學生的完成情況都很好,在課堂上分享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成果,也使本次的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可見,創新化的作業布置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致,起到了有效學習的作用.
總之,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和技巧的傳授與培養,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如今,教育改革為課堂教學帶來了多樣化的教學理念和手段,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并加以創新,定能夠促進物理教學的不斷發展,使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