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健
(江蘇省海門中學 226100)
高中階段的化學生態課堂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用整體性、協調性與聯系性相結合的思維,讓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等多項因素結合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構建形成了實踐性更強的新型課堂體系,其目的之達成,有賴于教師持之以恒的探索.
在如今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已然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項教學觀念,對于教學實踐意義突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重點包括下述五方面內容,其一是富于科學性的探究與創新思維,其二是富于變化性的平衡思維,其三是足夠的模型認知與邏輯推理能力,其四是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介入探究的能力,其五是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這五項內容的內涵可以說都非常深刻.教師在課堂上從這五方面著手,給學生以針對性的化學教學,既是促進其化學素質與能力本身的進步策略,也是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必要方法.
高中化學課堂應當具有生態性,那么生態性應當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既是強調生態二字,便需要注意到完善課堂與生物學上生態環境的相似性,即注意到環境中各參與因素的協調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了滿足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應當保證下述幾方面的原則落實.其一是對活動載體的關注,要讓化學生態課堂以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從基本現象著手,深挖化學的材料與原理等知識;其二是對學生主體的認知,注意到學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其以主體意識為牽引,進入到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來,其三是對教師主導的完善,既區別于傳統的教師控制全部課堂,也區別片面性的“撒手不管”,教師需要在生態課堂中持主導態度,引導學生更加接近理想的學習目標.其四是對探究主線的發揮,讓不同教學內容產生不同的教學主線,或者即使在同一教學內容之中,也可以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采取差異化的方法設置探究性問題,最終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訓練服務.
按照教育學專家夸美紐斯的說法,所有的知識均來源于感官.誠如斯言,教學情境恰恰可以保證學生用更加直觀的感官思維復現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從而為學生構建起聯系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新知與舊學之間的橋梁.比如在學習到鈉的化合物有關內容時,教師如果指出事先在棉花之上放置一些過氧化鈉,那么學生便會形成疑問:過氧化鈉有什么樣的性質?其性質原因是什么?這些疑問的存在會直接刺激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情境之內.教師還可依靠實驗的方式對問題情境進行構建,像以鈉的化學性質為學習任務時,借助乙酸與金屬鈉,設計“滴水生火”實驗,因為此次實驗的現象和水能滅火的常規認知相違背,更容易讓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提升.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生態課堂過程中,探究問題的應用作用明顯,對于學生感悟化學的內涵幫助成效尤大.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里面提到,化學學科和平時生活、科學技術進步的關系密切,以關聯性的內容為探究課題,也是讓學生五項核心素養得到鍛煉的寶貴契機.比如在進行原電池內容教學時,學生在明確了原電池的基本原理之后,教師可為其提供銅絲、鐵釘、鋁條等金屬,還有檢流計、稀硫酸、燒堿溶液、食鹽溶液、西紅柿、馬鈴薯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原電池產生條件的探究.當探究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就知識點加以總結,并安排課后作業,使學生對于超市中所售賣的“熱敷袋”工作原理進行分析,課后時間,學生把熱敷袋打開,發現里面的材料是鐵屑、木屑、食鹽等物質,學生意識到只要在輕輕揉搓之后,袋子便會放散出熱量,而在此過程中鐵粉變為鐵銹.類似的實驗探究性較強,對于化學基本原理的認知效果卻非常好,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也非常接近.
高中化學生態課堂能夠很好地指向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固然不假,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課堂的整體性,這就像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各生態參與者處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一樣,課堂也是一個獨立的單元,當這個單元完成之后,教師所做的分析總結,也應當成為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也就是生態課堂的組成部分,以便最終對核心素養的完善保駕護航.比如在教學完成烴及烴的衍生物等項知識內容以后,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藥品說明書中的分子結構,以分析總結的方式啟迪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像阿莫西林的分子結構式是什么樣的?學生能夠在分析之后了解到其分子中包括了苯環,同時苯環之上還連有羥基,所以能夠大致推測出其可能擁有酚的基本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用實驗對推測進行驗證.這種從現實生活中來的總結方式,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激活,由此滿足核心素養各項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在教學之后教師還可以用化學科學前沿發展成果做總結,比如在介紹到化學環境污染及保護內容時,適時插入一些居室污染和防護的議題,以便吸引大家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
如上面所講,因為核心素養培養的日益受到重視,高中化學生態課堂構建顯然極有必要,所以高中化學教育工作者只有進行更加積極的探索,才能對生態課程加以不斷完善,讓化學課堂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