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
回歸“全面發展”: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學》的課程定位
張秀芳
吉林體育學院基礎教學研究部,吉林,長春,130033。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主要是教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從“全面發展”的視角,探討了公共《教育學》課程在師范生發展中的價值,并對當前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進行了探討。
全面發展;體育教育;教育學
高師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體育教師。作為師范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教育學在其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這種重要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并未體現出來。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意識中,專業課的地位重于公共課,實踐技能類課程的地位重于理論課。教育學既是公共課,也是理論課,加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對教育學這一課程不夠重視。因此,有必要明確教育學的課程定位,端正體育師范生的認識。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為什么要學教育學?既然課程計劃中有教育學這門課程,那就得學。這似乎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對體育教育專業來說,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體育”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清末新政廢科舉興學校,在學校中逐步開設體操課,以促進學生體質的發展,培養身心健康的國民。其后,將體操課更名為體育課。由此,“體育”一詞便成為各級各類學校中的一門課程,與數學、物理、歷史等相同。從教師教育的角度來看,培養歷史教師的專業叫歷史教育,培養物理教師的專業叫物理教育,那么,培養體育教師的專業叫體育教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雖有語病,但已成為習慣用語,為大家所接受,也就不必在名稱上過多糾纏。但真正的問題是,一方面,“體育”之“育”即為教育之意,那么體育知識是否就包含教育知識?是否具有了體育知識就自然會上體育課?
與心理發展不同,人的生理發展更具有自然性,即便不經由學校,甚至脫離了社會,只要他活著,即便沒有形成人的意識,他的身體也會按照自然成熟的節律發展。但是,身體的正常發育并不就是體育。體育是一種活動,從哲學層面看,體育是按一定社會的要求塑造人的身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在人類社會早期,勞動主要依賴體力,體育與生產勞動、宗教、軍事等活動一體化,它不僅是人的勞動基礎,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由于分工的出現,體育逐漸成為一門專門化的社會活動,具有明確的實用目的,偏重于軍事,如中國先前時期的“射”和“御”,以及古希臘時期的“五項競技”。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活動的門類也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學科。所以,體育之育固然具有教育之意,但更應將其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如果不加特殊說明,那么人們一般會將體育其理解為“Sport(s)”,即球類、田徑等各種競技運動。但在學校中學生開展的體育運動,則更多的是一種“教育”(Physic Education)。學校中的體育課程的目標也不是讓學生熟練進行某種競技運動,而是通過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當然,學校體育課并不必然排斥競技運動,實際上,學校體育課程更多時候也是以某一競技項目為載體,但學校體育課程的目標與競技有根本不同,競技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體育課則追求“更全面、更健康”。
由此,體育教育專業開設《教育學》這一課程的目的就是讓未來的體育教師樹立正確的體育教育觀。“體育是實現學習者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的‘體育’主要包括3層含義,分別是‘目標的體育’‘活動的體育’、以及‘課程的體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屬于‘目標的體育’,對它的實現需要我們確立一種超越體育課程與活動的‘泛體育教育觀’”。[1]體育課的目的并非是讓兒童將來從事競技運動,而是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教育專業也不以培養運動員為目標,而是培養能夠承擔學校體育課程,從事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一工作的教師。
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學》的課程的定位就是幫助師范生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讓學生完成對教育的意義建構。“公共教育學課程旨在讓師范生體認到教育的意義、教育理論的意義、學生成長的意義以及教師職業的意義。”[2]我國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構成了全面發展教育。體育課并不只是完成全面發展教育的體育目標,體育課也要培養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審美。所以,體育課要有“體育”,也要有“德育”“智育”和“美育”。學校體育課程對中小學生而言,既要“野蠻其體魄”,也要“文明其精神”。(毛澤東)體育教師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和全面發展的學校體育課程觀,這就是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學》課程定位的“教育”屬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當前教師教育各專業中,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其綜合文化基礎總體較為薄弱,以至于有“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樣的評價。客觀來說,這一看法自然有失公允。人類的歷史即是心智的發展史,也是身體的發展史。近一萬年來,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人類心里的社會化的廣度與深度也與時俱進,心智發展水平遠遠超越了前輩。我們的生理亦然。雖然人類的身體的進化速度逐漸趨緩(包括作為心理器官的大腦),這也是人類逐漸成熟的一個標志,但是人的身體其各種活動的社會化內容卻是不斷變化的,越來越復雜、精細,越來越要求均衡、全面化。人的各項社會活動,都在促進心理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生理的發展。關于生理發展這一維度的知識,就是體育知識。如果說體育知識也算是知識的話,那么憑什么說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缺少知識呢?其他專業的學生不也缺少體育知識嗎?
但我們不能無視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指責,反躬自問,這樣的指責難道沒有道理嗎?體育知識當然也是知識,但只有體育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對原始人類而言,其生存更多依賴體力,而人類發展的軌跡是一個越來越依賴心智的過程。問題是,長期以來,在體育尤其競技體育領域,我們將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人為割裂開來,相當一部分體育專業的學生身心發展不均衡,本身的發展就是“片面”的。
學校體育課程通過增強學生體質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身體活動只是途徑、手段,身心全面發展才是目的。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本身的發展就應是“全面”的。《教育學》課程一方面要樹立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觀,另一方面,這門課程本身也是促進體育教育專業師范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
《教育學》課程依托的是“教育學”這一學科。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這些知識的傳承依賴教育。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這一活動的科學,包括何為教(教育本質功能)、教成誰(教育目的)、誰來教(教師)、教誰(學生)、教什么(教育內容)、怎么教(教育過程)、在哪教(制度化教育階段即學校)等問題。可見教育學知識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如果不具備相當水平的綜合知識素養,就無法學好教育學;同樣,學好教育學也是一個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過程。
(1)從赫爾巴特起,教育學依托倫理學與心理學,走上科學化的學科發展之路,當前,哲學、社會學與心理學成為是教育學這門學科發展的知識基礎。在哲學層面,我們研究應然狀態的教育,并據此對實然狀態的教育進行反思;在社會學層面,我們研究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教育與社會其他活動之間的關系,側重于教育的實然樣態;在心理學層面,我們研究作為教育對象的個體的人如何才能被有效地教育。要深入理解教育學知識,就需要具備這幾類知識。
(2)“怎么教”與“教什么”不能截然分開,教育學也需要關注人類文化知識的發展,要想學好教育學,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文化素養,對自然人文和社會學科都應有一定的涉獵,諸如“什么知識更有教育價值”這樣的問題也是教育學的核心問題。
(3)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培養急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教師智慧是一種實踐性知識,這就要求師范生既要有學養,也要有閱歷。所以,基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綜合文化素養的現狀,促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就成為《教育學》課程目標的題中應有之意。
《教育學》是師范教育專業的傳統課程,與《心理學》、《學科教育學》被稱為師范共同課“老三樣”。當前,相當多的師范院校都進行了公共教育理論課程的改革,但問題仍然存在,對體育院校而言,又有其特殊性。
(1)從教育對象來說,體育教育專業的特殊性影響了《教育學》課程目標的實現。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十分突出的技能性,這與《教育學課程》的文化理論課定位之間必然存在矛盾。在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心目中,所謂專業課(Sports)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受重視,其次是專業理論課,雖然是講授,但畢竟是專業。最不受重視的包括《教育學》在內的公共課,這一問題在其他師范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體育院校更為突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也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教育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學理性,學生主觀上不感興趣,客觀上又聽不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教學效果不佳。
(2)功利性的課程價值取向使得《教育學》課程定位出現誤區,在一定程度上使問題更為突出。《教育學》這門課程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本就不高,不僅學生不重視,學校層面也常常將其邊緣化。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慢功夫”,短時間內難以見成效,教育學這門課程處于比較尷尬與被動的境地。相當一部分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將教育學等同為“教育工學”,認為教育學就是傳授教學技能的課程,這種課程定位的矮化與實用傾向一方面造成其對課程的期望錯位,認為一學就應管用,高期望必然帶來低評價;另一方面,也造成教師授課“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從培養系統教育觀念的角度,諸如教育的本質、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教育目的等基本問題,不能不講,但很難把握教學內容的“度”,理論上不去,實踐下不來。
(3)《教育學》課程從教材建設到課堂教學改革都處于低水平的無序發展狀態。時至今日,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學科性”依然受到質疑,在基本概念、問題領域、邏輯體系、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矛盾甚至謬誤。①是內容相對陳舊,我國教育學教材深受前蘇聯教育學的影響,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教育活動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教育學教材沒有及實地反映出這些變化,理論滯后于實踐的發展。②是學術性與學理性不夠。語言表述相對隨意,不夠嚴謹準確,例如,此處是“決定”,彼處就變成了“制約”。教材的邏輯線索不夠清晰,概念命題之間的關系存在相互矛盾,難以自洽。諸如教育、教學、課程之間,教育過程和教學過程之間,德育原則和教學原則之間是什么關系?表述得都不十分清楚。具體到體育理論上,問題更突出,體育究竟是一種活動?一門課程?還是一個教育目標?體育課與體育目標之間是什么關系?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界進行研究解決。學科發展中的問題也必然反映到教材上,《教育學》教材內容良莠不齊,高質量的共同課教育學教材不多,同質化傾向也比較嚴重,教材質量總體不高,這是《教育學》課程的“先天不足”。③更重要的是,教育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的效果也不盡人意。師生課堂教學的興趣、熱情不高,課堂教學的形式仍普遍以講授方式為主,教學內容偏重理論,相對傳統,教師照本宣科的情況仍比較普遍。現代學校教育的課堂教學注重生成性、建構性,倡導研究式學習,這些在體育專業教育學的課堂上相對較少。
(4)教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體育院校的傳統優勢學科是體育。教育學是邊緣學科,教育學授課教師也存在被邊緣化的問題。一方面,課堂教學本身具有交互性,學生的聽課狀態也會對教師授課產生影響,體育專業的學生普遍忽視公共理論課,公共教育學授課教師教學成就感不高,教師的專業情意匱乏,缺乏專業成長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教育觀念也相對陳舊,更新不夠,“一些承擔《教育學》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受‘學科中心主義’傾向的影響,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問題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教學活動過程”,[4]這是難以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的。
學校體育的本質是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形式可以是運動(Sports)。教育學課程應該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教育專業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也只有這樣的體育教師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小學生。體育教育專業的《教育學》課程,應起到引領體育教育專業向全面發展教育回歸的作用。
(1)體育院校的教育決策者和管理者需要樹立“教育本位”的課程價值觀。體育教育的所有課程應構成一個支撐體育師范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教育學課程的地位與專業課程同等重要。教育教學管理者首先需要實現由“Sports”(競技運動)向“Physical Education”(體育)的回歸。體育教育不培養運動員,培養的是體育教師,而體育教師則首先是教師。這種表述看似多余,實則有現實針對性。長期以來,我國培養運動員的主題是各級體校,走的是封閉式培養的道路,體校教育重競技,以培養運動員為目標,文化素質教育薄弱。而體育教育專業的生源多是體校生、體優生,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具有體育專業知識,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知識素養,要懂教育,懂“人”,體育課不是教學生某種競技運動,具備某種運動技能,歸根結底還是要培養人,要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這種課程價值取向首先應該在教育學課程上落實。
(2)要大力加強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學教材的建設。教材質量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公共教育學教材不應強求教材體系的完備和邏輯結構的嚴謹,而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時數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中小學教育實踐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并對其進行理論分析。”[5]這表明,公共教育學教材應從學科中心轉到問題中心上來,從教師視角轉到學生視角上來,從高師視角轉到中小學視角上來。
(3)改革公共課教育學的課堂教學。(1)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有其特殊性,當前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相對于體育師范生來說普遍偏難,諸如“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這一內容,體育教育示范生很難理解。所以,教育學教材建設也要體現出多樣性,對于一些特殊專業,如音、體、美,適當精簡內容,降低難度,這樣才能做到有效教學,提高教育質量。(2)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傳統的教育學課堂主要是教師講授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課堂缺乏生成與建構,教學內容內化得不充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住性與積極性,“‘自主學習’教學對于提高高等體育的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其所包含的教學思想應該成為指導高等體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思想,使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張揚。”[6]就教育學課程來說,案例教學、小組研討等形式更有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針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特點,也可以輔之以慕課、反轉課堂等形式。
(4)不斷提升教師素養。教育場域中的核心要素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讓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學課程向全面發展回歸,關鍵在任課教師。①教師要自覺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學這門課程的核心是樹立體育示范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教師有全面發展的自覺性。教育學課程不僅要在認知層面解決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問題,還要在情感上培養學生對教育的理解、認同與熱愛,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教育教學實踐的方式方法,做到“篤行”。②教育教學實踐日新月異,教育理論也日已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做到與時俱進。③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要愛教育,愛教育學,愛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融進自己的情感,不是作為學生發展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以真誠來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真正把學生領進課堂,領進教育學,領進教育。
[1]李全生,高 鵬,倉 海.泛體育教育觀——基于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學生體質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04):96~100.
[2] 鄭曉梅.意義建構: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2(09):18~22;28.
[3] 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最新修正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5.
[4] 董新良.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07(05):56~59.
[5] 周 燕.關于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08):53~57.
[6] 楊 燁,金 紅,章建成.體育院校《教育學》課程中“自主學習”教學的實驗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05):76~80.
Return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of “Pedagogy” for the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Xiufang
Basic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are mainly teachers, and public pedag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students, and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dagogy
1007―6891(2018)05―0100―03
G807.4
A
2018-07-09
2018-07-16
10.13932/j.cnki.sctykx.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