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青山
(安徽省績溪縣績溪中學 245300)
高中物理是一門邏輯性和思維能力要求較強的學科,學生的學習必須確保具備推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物理學科知識.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物理學習的推理過程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還需要在學生推理能力形成與提高的過程中積極進行指導.
眾所周知,物理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即除去事物表象,找出物理原理,那么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才能實現對事物表面進行有效分析和判斷,最終找到內在答案的目的.這個過程的學習能確保學生形成習慣性的思維方式.
1.等級遞進
應用物理推理思維融合較為深入的知識過程中,需要有諸多的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才能從基礎知識向更高級別的過渡,于是顯示出推理能力所表現的等級遞進的特征.
2.多方向性
物理知識之間具有串聯關系,在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解答時,盡管最終的結果是唯一的,但解決的過程卻可以進行多方向發展,在這種特性的模式下賦予了物理推理思維靈活多變的特點,這也給物理推理能力的應用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實驗特性
實驗是物理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物理知識進行有序推理并逐漸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很多都需要進行實驗才能證實結果,這就成為了重要的學科特征.
1.提高高中學生物理推理能力的方法
首先是分析階段.學生的物理學習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經過思考的環節,這就是學生推理能力形成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分析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能力形成要通過事物與問題層次與所屬領域的劃分,才能為后期提供推理條件.比如學習“曲線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平拋運動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不少學生會發現結果和預測不同的情況,這就要求學生利用推理能力進一步探究,探究的同時找出某一個實驗環節出現可變因素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快速找到矛盾的原因,最終得出“斜槽末端不處于水平位置而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這是分析過程中強化推理能力的必備過程.其次是信息整合階段,與分析階段相似,這一階段中也會存在諸多可變因素,需要進行重復實驗來證實結果的準確性,學生運用信息整合來形成更為嚴謹的推理思維,才能對物理知識與相關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再者是差異類比階段,這需要學生提煉知識架構的重點內容,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能力,從物理問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中尋求突破口,為后續的推理提供參考信息.最后是總結階段,出現在分析、信息整合及差異類比之后.比如學習“力學”的知識時,需要在理解力學的基礎上對力的性質進行分類,清楚力的來源,如來自地球引力的重力、互相運動的摩擦力等等,最后作出總結.
2.提高高中學生物理推理能力的實踐
(1)利用歸類推理提高物理推理能力
在學習物理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常要經過不少例證推理的過程,將涉及到的因素一一例證,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定向邏輯推理,進而衍生新的問題再次驗證解答.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監督學生推理邏輯中的延續性,否則一旦出現錯誤,那么就會衍生出新的錯誤.比如在解答牛頓第三定律的經典習題時,學生需要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進行思考,如劃水運動員在海面滑行時會有下沉的可能.如果有一個游艇對運動員發揮向前牽引的作用,這時運動員就可以借助滑板和水面的力度向下傾斜,盡管牽引的數值會越來越大,但水施加的力度也會增大,再結合水浮力的特殊屬性,運動員就不會發生下沉的現象.
(2)利用演繹推理提高物理推理能力
演繹推理也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主要是從簡單推理到復雜推理進行循序漸進的過渡.通常情況下,演繹推理會涉及物理事物本身的屬性,比如知識、原理、定律的普遍性,而要求推理過程中得出特殊的認識,形成演繹推理的亮點.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足球運動員踢球的過程,在踢出球時會獲得動能,足球踢出后由于受到草地的阻力,速度逐漸減小,動能也越來越小,那么就要思考外力做功情況下物體動能的變化.在演繹推理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利用足球運動來演示和感受這一力度發生的變化,也可以將其轉化為物體在桌面運動時發生位移或受到外力的方式進行轉化演繹,學生從不同的假設中分析出這些變量因素之間的共同點,在演繹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推理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全面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識,就必須在不斷地練習與實驗中提升自我推理能力,經過思考、分析與整合,充分利用歸類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方式,更深入的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習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鵬濤.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推理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J].教改聚焦,2014,11(6):213.
[2]竇興明.高中物理推理能力四要素[J].高中數理化,2013,12(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