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惠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 226010)
曾經有人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向著未知方向不斷深入的探索歷程,意外而美麗的風景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路邊,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循著固定的路徑來進行,否則課堂將缺乏意外的生成,也就無法激起學生創造的熱情.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高中化學的教學不應該是一個預約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碰撞和溝通的過程,只有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化學教學中,學生才能看到那些意外而美麗的風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生成性的教學雖然是一種意外之美,但依然需要恰當的預設為其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預設搭建促進學生生成的平臺,讓課堂成為預設與生成相互搭配、和諧共存的溫床.化學教材是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只是對課程標準的一種解讀,它所帶有的不足與缺陷需要教師的有效重組來得到優化.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逐步轉化自己的教材觀,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要出發,靈活使用教材,預設各種教學安排.在預設時,教師一定要讓課堂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和靈活度,這樣才能讓整個教學顯得生動且富有彈性,課堂才不會緊張而壓抑,學生的思維才能毫無約束地自由飛翔,這樣的教學才有助于生成的有效推進.
彈性預設需要教師協調好三個順序,首先是知識編排順序,即教材上知識的呈現和發展順序,這一順序體現著教材編寫專家的思路,但卻不一定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水平,重構知識發展的邏輯順序;其次是學生學習的順序,學生的認知構建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遵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再次是教師系統化教學的順序,這里包含著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對學生實際情形的分析、多年教學經驗的積淀等等,最終體現為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和預設.化學教師在處理各方面關系時,要精準把握以上三個順序,并在預設中達成這樣的目標:一是節奏感,化學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彈性預設不是無限度放開時間管理,教師有自己的教學任務和計劃,因此在兼顧生成時,也必須在宏觀層面進行適當調控節奏,而且這個節奏還必須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協調;二是動靜相宜,即教學中讓學生靜態的思考和動態的操作彼此協調、相得益彰;三是講練結合,有效的生成離不開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教師要合理把握尺度,讓自己的講解與學生的思考練習并行不悖.比如當指導學生研究“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時,指導學生研究氯氣的性質,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探索溴和碘制取過程中氯氣和相關溶液的反應特點,如此即可讓學生更加完整地掌握氯氣的性質,隨后再指導學生研究氯氣的制取原理,防止學生在研究電解飽和食鹽水時鑒別氯氣的相關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這樣的教學預設就是為了協調三個順序,以便學生能夠更加充分而全面的思考,迎接課堂上的意外生成.
對課堂的生成而言,情境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一直以來,經常將情境教學運用于化學課堂,但是的目的往往是將知識和方法直接融合于情境之中,通過學生對情境的感悟和理解將知識和方法提煉出來,這是一種完全封閉的情境創設,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獲取預期的收獲,因此這對生成教學的效果不是那么明顯.為了強化情境對生成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要優化情境創設,讓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情境成為展開科學探究的平臺,由此來催生課堂生成.教學中,將富有開放性、懸念性的元素融入到情境創設之中,能夠讓探究更具它原有的色彩,學生的探索也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這就是所期待的生成性教學.
比如在指導學生研究“氧化還原反應”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取素材,由此來喚醒學生的回憶,激起他們的思維,讓他們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之中.
1.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中,鐵是通過怎樣的反應得到的?(通過視頻展示工業化的煉鐵過程,為學生提供最為直接的感受和體驗.)
2.生活中,為什么人們要在鐵制的欄桿上刷上一層油漆?(展示生活中的欄桿圖片,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
3.生活中,一些容易變質的食物都會用真空來包裝,或是在其中放入一小袋鐵粉,這有什么作用?(展示對應的圖片素材)
以上情境的素材都是源自學生真實的生活背景,很容易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只需要對學生適當地進行引導,就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導向氧化還原反應,進而實現課堂的生成,隨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再列舉一些實例,安排學生在自我舉例中進一步熟悉氧化還原反應,這有助于學生內心深處知識的自發生成和感悟.
如果將教學情境作為課堂生成的土壤,那么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將成為生成教學的種子.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會通過提問來推動學生展開思考,并結合學生的答案來進行生成.相比于封閉式的問題,開放且更加靈活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認識和結論,而這些也往往對應著生成性教學的素材.
在指導學生研究鹵族元素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展開生成.比如可以提問:如何檢測某無色無味的液體中是否有碘離子的存在?這是一個帶有開放性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多方位地展開思考,并踴躍交流自己的觀點.學生在充分思考后,給出以下答案:(1)向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觀察溶液中是否出現藍色的物質;(2)用試紙直接進行檢測;(3)向其中滴加用硝酸酸化過的硝酸銀溶液,觀察是否出現了黃色的沉淀物等等.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多種答案,無論它們是否合理,教師都沒有必要直接給出判斷和評價,只需要提供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自己在實際操作中檢查自己的方案,至于方案有沒有成功,就要求學生自己結合結果來進行分析.所以,越是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問題,就越是能夠讓我們的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這樣的課堂也容易讓學生收獲意外之喜.
綜上所述,在建構化學生成課堂時,有很多備選途徑,但根本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激活學生思維,并結合學生的思維進展推動生成,這也將保護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