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飛
(云南省會澤縣實驗高級中學 654200)
現階段,眾多中小學為了踐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紛紛推行集體備課.相比于傳統的個人備課,集體備課的方式解決了單個教師思維局限的問題,增強了教師間的互動交流,實現了意見交換、互動交流的備課模式,實現教師集體的共同提升.當然,如何最大化提升集體備課的效益值得一線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思考.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了對集體備課精神內涵的解讀,以人教版“原電池”的教學為例展開效益提升研究.
集體備課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特別是對青年教師群體業務能力的鍛煉.集體備課的主要目的就是發揮教研組全體教師的集體智慧,老教師提供經驗方法,年輕教師貢獻教學新思路,共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集體備課可以為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便于課程教學策略與改革方案的實施.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模式,強化小組合作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群體也需要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形成研討的氛圍.作為教師合作研究與討論的一種有效途徑,集體備課能夠加強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做到取長補短.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下,僅憑單個教師的能力與經驗所取得的教學成果極為有限,耗費的時間也更多,在遇到教學問題時很難解決.只有落實好集體備課工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集體備課的方式受到廣泛的應用,是學校教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許多教師對集體備課制度的認識還不充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以下兩種誤解:
部分教師認為的集體備課就是將各個章節的備課任務分發給不同的教師,由不同的教師負責不同部分教案的撰寫,最后將所有老師的教案進行匯總,交由備課組組長整理成冊.這種“分包式”的備課方式雖然提高了備課效率,減輕了教師集體商議的負擔,但并不是所提倡的“集體備課”.
為了豐富教學資源,光靠教材上的案例內容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部分備課組為了提升集體備課的速度,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會在備課組長的引導下借助網絡資源來彌補教材的局限性,常見的做法就是下載教育網站上與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學案例,篩選組合后形成“集體備課”的成果.這種備課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習現狀,不利于學生的系統提升.
(1)梳理知識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
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結合教材內容解讀教學目標,最好是提前一周就制定好教學方案.在集體備課之前,備課組長要規定教師個人準備的內容.
原電池是電化學部分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高中化學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難點,因此在這一部分的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的核心內容,理清楚章節安排與設置,有重點地編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的內容.初步可設定如下兩個目標:①掌握原電池概念;②通過對化學能向電能轉化過程的學習,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能力.
在備課階段,教師自己就要明確這一部分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階段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經過備課組全體教師的商議,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是學生最有可能存在困難的知識點.
教學情境是學生學習的隱性環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大大提升.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現象、社會事件、學生的生活經驗等.
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案例來引入知識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比如,以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探討所熟知的幾種發電方式,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補充講解直流電與交流電的差異性.
在我國,很多地區仍然采用火力發電,其原理如下:

與風力發電、潮汐能發電等方式相比,火力發電過程伴隨有更加復雜的能量轉化,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簡化能量轉化環節,將化學能直接轉化成為電能呢?結合之前的學習內容可以知道,通過氧化還原反應過程,化學能可以直接轉化成為電能,這樣的只是引入方式能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思考與共鳴,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溝通交流是集體備課的核心,也是其區別于個人備課方式的最大特征.集體備課可以實現集中備課組所有老師的智慧與成果,實現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主要發言人對整節課的教學環節進行設計之后,備課組長就可以組織所有老師開展交流,對方案的不足進行補充,比如新課導入的方式、重難點的突破路徑、習題的設計與選擇等.
化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規律性,因此實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實驗規律的總結與凝練是備課工作的又一項重點工作.對于學生而言,實驗操作可以幫助他們更直觀地理解化學反應與化學現象,而之后的總結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反映的本質與應用的可能性,兩者結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化學專業素養.
在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案之后,備課組要針對當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提出系統性的課程結論,這樣老師們在教學中才會在教學中予以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