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輝
(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 225000)
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發現新的問題,通過一些預設和非預設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率.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問題是關乎物理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師進行探究的問題.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設計問題進行論述:
問題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具有趣味性的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樂于去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并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物理觀念是學生走進物理世界,形成正確物理意識的必經之路,對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教學的出發點,通過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開啟學生的智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
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科學家在失重情況下的趣味實驗,引導學生對比課堂實驗進行分析,促進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在失重情況下,將水注入空中會形成“水球”,在學生被精彩的實驗激發其探究興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為什么注入空中的水會逐漸變大形成“水球”而不破裂呢?如果將空氣注入到“水球”中,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水球”中注入紅色染料會以注入點為中心向四周均勻擴散,為什么呢?通過趣味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
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高中物理教師應該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物理水平的問題,由簡到難,通過低起點、多臺階為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能夠順著問題的階梯“拾級而上”,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思考和質疑,發現知識的規律.教師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梯度問題,讓學生根據情況進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既能豐富教學內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的平滑,逐步的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單擺”教學時,可以根據學情設計以下層次的問題:單擺的回復力由哪些力組成?單擺在偏角很大與偏角很小的情況下運動周期的時間一樣嗎,那個運動更符合簡諧運動規律,如何證明?單擺的周期具體由哪些因素決定?單擺的周期和擺長、小球重量各有什么關系?教師通過層次性問題的設計,鼓勵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能夠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體驗物理問題的探究方法,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在問題的引導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指導,問題由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將物理課堂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充分的發揮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
實驗是物理知識發現和推導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注重學生物理實驗活動的開展,并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探索發現物理知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教學目的.高中物理教師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實驗內容,從實驗設計、步驟、現象、假設、推斷等各個方面進行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思考的同時,進行實驗方案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并親自進行實驗驗證,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方法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素養.
比如在“牛頓第二定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組織學生分組探究,給每組學生準備以下實驗器材:條形磁鐵(2根)、彈簧秤(2個)、試管(若干)、繩子等,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并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總結實驗結論.教師同時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力是否可以單獨的存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嗎,如果是請說出相互作用力之間的關系,如果不是請說明理由.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物理定律發現的過程,最后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實驗和結果,效率要比演示實驗好的多,幫助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現象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比如在學習摩擦力的時候,學生第一反映就是摩擦力阻礙物體的運動,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下,物流為了上貨方便,運用傳送帶傳送貨物的情境,并提問: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還利用了摩擦力有利的一面?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摩擦力,也能讓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積極的利用物理有利的一面為人類造福,減少或杜絕物理有害的一面,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讓學生能夠從物理本質規律出發,遵循自然規律,更好的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進行合理的問題設計可以啟發學生的智慧,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物理規律,掌握物理知識本質,并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運用物理知識更好的為人類服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