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上海市長寧區圖書館,上海 200336)
地方文獻包容古今,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繼承和發揚當地特色文化,促進社會文化發展進步。從上世紀末開始,一些學者重新審視地方文獻的概念,認為依照《中圖法》分類體例,從其產生的時間來界定,有古代、近代和現當代地方文獻之分。“把現當代地方文獻歸入地方文獻的范疇,一方面利于實體文獻的合理豐富,另一方面還能夠深化人們對地方文獻概念的理性認識[1]。”現當代地方文獻是“正在發生的歷史”,對于歷史和地情的反映遠比傳統意義的地方文獻來得深厚和寬廣,在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人文價值是其它文獻無法取代的。因此,開展現當代地方文獻的人文價值研究和開發利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當代兩個文明建設,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
上海長寧區位于城市的西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當代長寧地方文獻類型豐富。按照文獻著述形式,可以分為地方史、志、檔案、叢書、年鑒、報刊等。這些文獻真實地記錄了區域內的地理沿革、河道分布、人文景觀、民間風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是長寧文化和社會的縮影。在出版印刷方面,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公開出版了一批文獻,而民間個人、各行各業各部門在工作實踐中也編印了不少非公開出版物。這些文獻在區域文化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
本文以長寧區現當代地方文獻為依據,分析了其特征和人文價值,結合公共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的實踐活動,闡述了應該充分挖掘開發現當代地方文獻的人文價值,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使現當代地方文獻體現應有的價值。
現當代地方文獻“既具有縱的歷史的維度,又具有橫的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的邏輯維度[2]。”對其特征的認識已不能局限于地方性、史料性、廣博性、連續性、珍貴性等。應從新的緯度重新審視,去揭示其新的特征。
現當代地方文獻產生于一個區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中,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的特點,是一個特定時期文化積淀和歷史的產物,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烙印。現當代長寧地方文獻受社會背景、時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文獻的產生與發展,內容結構都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折射出社會的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是宣傳英雄人物的時代,長寧區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編寫了《長寧區英烈志》,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生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區委宣傳部編印的《我們看長寧:長寧區境外人士攝影大賽獲獎作品集》是外籍人士記錄反映長寧區改革開放以來飛速變化新面貌的見證。《印象大虹橋:作家筆下的長寧》則是一部視角獨特的當代地方文獻,通過作家對長寧日常生活不同側面的觀察、印象和描述,向世人展現長寧“國際城區”的魅力。
現當代地方文獻與古代、近代地方文獻比較在形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單就印刷型文獻來說種類多樣,有會議記錄、調查報告、綜合圖表、廣告、策劃書、節慶資料、政府公文、地貌圖集等。現當代地方文獻“所表現的形式和具備功能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地方文獻,對于社會的作用更具體、更直接、更有針對性[3]。”例如,長寧區自2003年起,每年舉辦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2010年起,將藝術節、旅游節、購物節“三節”合一舉辦。期間,有展覽、講座、歌舞、音樂、戲曲及商業促銷等百余場活動,形成大量的活動手冊、宣傳廣告、策劃書、節目單等資料。這些資料大都彩色印刷,形態各異,從形式和內容上體現了新穎性。
現當代地方文獻記載著一個地區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事件,這些資料翔實、具體、生動,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為人們了解當地歷史和社會,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窗口,這對于培養廣大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共同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增強整個社會民眾的人文素質,進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是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和熱愛鄉土的教育活動中,地方文獻工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長寧區新涇鎮傳承和利用上海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西郊農民畫資源,整理和編撰了有關的培訓教材、畫冊、研討論文等地方文獻資料,作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資料。
現當代地方文獻是特定地區的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其所涉及的內容均以事實為依據,各種信息、知識、理論、方法等都來自于實踐,翔實可靠,表現出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長寧區文明辦編著的《長寧區學習型城區建設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集中了學習型城區建設的引領者在組織、管理中的新鮮經驗,反映了基層工作者進行有關實驗和具體操作的成績和心得,是對全區推進學習型城區建設理論與實踐成果的一次檢閱。區雙擁辦編著的《軍民攜手 共創和諧:長寧雙擁工作回顧》《長寧雙擁掠影》等文獻,也是全區雙擁工作實踐經驗總結。
從現當代地方文獻的特征可以揭示其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對于人文價值這一概念的界定學術界還未形成共識,一般將其定義為:某些事物或活動在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養成及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和功能。是區別于經濟價值的其他一切價值的總稱[5]。現當代地方文獻既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同時又承續和標示了明顯的歷史指向;還具備清晰的地域特征;與多數人的生存有真實內在的聯系,顯示了文獻信息中的人的“基因”[6]。
人類文明和文化記憶大多數是通過文字記錄而傳承下來。現當代地方文獻通過對地方史料、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等人文資源的深入挖掘,經過細致考證,并真實記錄、編纂成文獻資料,一方面,對地方歷史文化起到了保存、繼承、傳播和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也延續了地方歷史文化的根脈。例如,新編《長寧區地方志》以詳盡的史料,全面、系統記述了長寧區地理、城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物等諸方面的歷史和現狀,著重展示解放以來全區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延續地方歷史文化根脈,成為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情資料性著作。長寧區在近代百年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優秀近代建筑。這些建筑集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藝術風格之精華,成為城區的歷史財富。當代專家、學者對這些建筑進行了研究,產生了《走近老房子:上海長寧近代建筑鑒賞》《上海優秀歷史建筑·長寧篇》《歲月經緯:上海長寧區近代建筑紀事》等文獻,這既是對歷史遺存和歲月記憶的積累和保存,又是傳承創新和發展。
在長寧區的現當代史上,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翻譯家、音樂家等知名人士都在區域內愚園路、江蘇路上的新式弄堂內深宅大院里留下他們生活的氣息,《名人弄里:江蘇路社區名人名居集錦》《弄堂深深深幾許:探索江蘇路社區地理文脈》等新編文獻挖掘名人資源,讓人們感受到社區獨特的歷史文化氣息。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徐錦江的潛心研究之作《愚園路》則細致而全面的描述和還原了一條馬路的人文歷史及其深厚的人文底蘊。而街道社區組織編寫的地方文獻《晚晴心語》里的100多篇文章折射出社區老人內心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肯定。這些文獻所表達的內容是地區文化的積淀和文明程度的象征,讓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產生出文化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現當代地方文獻不僅記錄了一個地區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老街舊里、文化景觀、社會經濟發展等的來龍去脈,還記載了民俗風情、社會習俗、人文活動的發展軌跡,既是對歷史的展示和揭示,也是給現實和后人以昭示和啟迪,從中不但可以了解前人活動的信息與規律,而且還能夠發現和總結出歷史實踐活動的經驗教訓,并以此為借鑒,促進人類文明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既有史料價值,又有現實參考價值,具有極強的歷史連續性和時空滲透性。正確認識這一功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追憶圣瑪利亞女校》《女校·女生》《圣瑪利亞女校》系列叢書等文獻資料展示了長寧區域內一所百年女校的發展歷程,其意義正如叢書主編、女校校長所言:“這套書不僅是市三女中的校史綜述,還是研究近現代女校校史的重要史料,是為了喚起人們的感恩情懷。”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題中之意。現當代地方文獻資料詳細、準確、客觀,為地方特色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民俗上海:長寧卷》《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上海長寧卷》介紹了長寧區民眾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生禮儀、歲時節令、信仰習俗、社會風尚.休閑娛樂等內容。利用這些文獻資源,長寧區打造了“北新涇老街縮微景觀”和“非遺展示中心”等特色文化展示館。呈現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月異的海派精神與風格。
人們在閱讀現當代地方文獻、特別是介紹英雄模范人物事跡的資料時,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對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區委宣傳部編纂的《可愛的長寧人》《長寧人杰》等系列叢書,展示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優秀品質,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當代地方文獻還不具備民國和民國以前的文獻資料所含有的文物性,因此,藏是手段,用是目的。用,實質上是使文獻融匯于歷史,從實踐中進行提煉再指導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使文獻形成多層、多點保存的、一種最有效手段。[7]在新的歷史時期,公共圖書館應該聯合檔案館、文化館、博物館、教育和出版等其他文化事業機構,以挖掘現當代地方文獻的人文價值為抓手,守護歷史文脈,促進地方文脈新的生長,推動地方文化創新性發展,使現當代地方文獻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追求能夠更好地服務當代,服務社會。
現當代地方文獻中的“非遺”資源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利用好這些文明遺產,是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時代命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口傳心授,活態流變,其載體也是形態各異,如民間故事、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美術、傳統戲劇、曲藝、手工技藝和民俗儀式等等。對活態文化進行發掘、整理,揭示其發展脈絡和思想智慧,并使之文獻化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利用、交流和傳播。在幫助大眾理解、閱讀“非遺”文獻的同時,組織大眾聆聽傳承人講解,體驗“非遺”表演技藝,參與傳習交流活動,無形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推廣。長寧區的海派撕紙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華興富設計制作了海派撕紙作品明信片,編著的《撕紙藝術與技法》是社區教育特色教材。他和弟子共同研究“非遺”在兒童學習中的價值,編著了《指尖上的世界:幼兒撕紙活動新探》叢書并出版,長寧區新劍幼兒園15個班級也因此全面普及撕紙“非遺”課程。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長寧滬劇團的滬劇顧派藝術、陳派藝術和解派藝術也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新編的《長寧地方志》、劇團編撰的《悠悠滬劇情——長寧滬劇團的歷史發展》等文獻,都詳細敘述了劇團1949年成立以來的風風雨雨和取得的藝術成就。為了保護和傳承滬劇藝術,劇團與新涇中學聯合創辦了滬劇特色班,培育人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怡情養志、涵育文明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充分挖掘、利用、整合和開發現當代地方文獻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創建地區文化品牌,提高區域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擁有百年歷史的愚園路是上海12處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也是長寧區文保單位最多的馬路,歷史文化遺址和名人故居散布在沿路各個弄堂小巷中,不僅有花園洋房,還有各類新式里弄、公寓,市井氣更濃,生活氣息和歷史底蘊結合得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長寧區從保護歷史風貌區的角度出發,2015年啟動愚園路街區整體更新工程,依托愚園路街區打造歷史風貌區特色文化品牌。街區管理部門挖掘愚園路歷史文化名人逸事和建筑遺跡的人文內涵,編撰和匯集相關文獻,建立了上海首家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閱讀點有各類與愚園路有關的書刊畫冊,可以鑒賞傅雷、施蟄存、錢學森、張愛玲等社區歷史文化名人的作品。還有老洋房導覽圖冊、紅色印跡宣傳書等,讓大眾自發閱讀文獻,主動了解愚園路歷史。管理部門還新建社區歷史名人走廊、舉辦愚園路歷史風貌區文獻展,向市民展示愚園路珍貴的人文歷史文獻,娓娓道來百年街道老弄堂的前世今生。通過歷史文脈的挖掘留存和展示,讓每一個在愚園路居住的人與這條路產生心靈紐帶,從心底愛護這片寶貴的歷史街區。增強城市人對城市文脈的認同感,感受城市溫度。
現當代地方文獻的人文信息資源豐富鮮活,恰到好處地用好用活這些資源,把它融入到以了解、感受地方人文歷史為主題的地方特色文化之旅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和提升大眾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現當代長寧地方文獻記載了歷史文化名人活動足跡和老洋房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這些人文信息資源為長寧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長寧區圖書館從2013年開始推出了以了解和感受人文歷史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文化“微旅行”活動,將靜態的文獻、建筑文化和名人逸事與動態的城市文化探尋相結合,舉辦了“尋找鄔達克”“遇見張愛玲”“行走中的讀書人”“朗讀愚園路”等主題活動。尋訪建筑大師留給上海長寧的不朽建筑,探尋建筑背后的城市歷史和文化風情,追尋歷史文化名人曾經的居所和足跡,找到那些與其息息相關的文字,讓參與者成為城市歷史發展中的體驗者、講述者和見證者。激發閱讀源動力,開啟一種全新的“立體閱讀”體驗。一位張愛玲的書迷在活動時,不僅誦讀了作品中的經典語錄,還與眾多參與者一起分享了他眼中的張愛玲。
文獻是社會生活的記錄和映照,社會的發展決定了文獻的發展。現當代地方文獻是現當代社會多維發展的產物,反映面廣,層次豐富,總量大,對于歷史和地情的反映,比古代和近代地方文獻更加廣泛和深入,亟待人們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1〕〔2〕 閆真.對“地方文獻”概念的重新審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11):131,133
〔3〕〔7〕 王效良.構建當代地方文獻體系的幾點思考[J].津圖學刊,2003(1):7,10
〔4〕 周傳清,肖雪梅.略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1):57-59
〔5〕 百度百科[EB/OL].[2017-12-07].https://wenku.baidu.com/view/9b066c05a6c30c2259019e25.html
〔6〕 王效良.關于建設中國當代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再思考[J].圖書館,200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