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投幣祈福成為一些人表達愿望的方式,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習俗。在一些景點,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游客投幣,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投幣來祈求幸福和平安。在這種思想下,一些人看到水池就投幣,只要是一個小水池,就會成為游客眼中的許愿池。
或許祈福許愿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據媒體報道,在甘肅省博物館內,觀眾投幣對象多為一些佛像類的宗教祭祀文物。要知道,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種投幣行為不僅有礙觀瞻,還有可能對文物造成損壞。比如,投幣可能砸中文物,造成文物損壞,錢幣在空氣中長時間閑置,很容易污染到文物保護所需要的環境等。
更加諷刺的是,這種“見佛投幣”的祈福行為本身也是對佛教的誤解,是將宗教信仰與愚昧迷信混為一談。宗教的本質是勸人向善,絕不以獲取金錢為目的,而重在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凈化人們的靈魂。莊嚴的佛像讓人生出安寧、虔誠之心,而“見佛投幣”的聒噪行為不僅干擾了其他觀者的權利,也使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和肅靜感蕩然無存。
筆者還注意到,有投幣的人對媒體表示自己只是隨大流,“看別人投了,自己也圖個彩頭”,殊不知,這種“湊熱鬧、隨大流”的現象背后,反映的不僅是某些人科學素養的缺失,更是公共素養的缺失。
在科學素養層面,我們尊重個人的宗教信仰,但反對迷信。在博物館這樣的公共場所投幣祈福,盡管表達了一份美好的愿望,但就其行為而言,本身就是一種迷信。當然,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民眾普遍的社會素養如何提升,恐怕都難以杜絕民間自發的祈福行為。迷信、不科學,但只要不對他人以及公共秩序造成干擾,倒也無傷大雅,不必小題大做。但是在博物館里投幣祈福,將迷信的行為置于博物館內,這與博物館科普色彩的社會功能定位就顯得格格不入了。換言之,也就是公共素養的缺失。什么場合適合做什么事,同樣是投幣祈福,如果發生在一些宗教寺廟里,也并非不可理解,可發生在博物館,這就和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是一個性質,屬于公共道德的缺失。
要解決這類現象,當前最直接的做法是盡快完善規章明確懲戒措施,約束這些行為,對于那些執意違反規則的參觀者予以懲罰,以作警示。當然,博物館畢竟有不同于一般景區的社會定位,是擔負科普責任的公共機構,所以除了完善規則,理當發揮更多的教育功能,通過各種展出、活動,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現實中也應積極引導教育,積極闡釋展覽物品的文化意義,吸引參觀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博物館的文化功能方面來。(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