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研究員和李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合作,對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進行印記基因修飾,在對其進行復雜胚胎操作后,得到了世界上首只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相關工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上。
自然界中,簡單的生命體,例如病毒和細菌,采用簡單的無性生殖方式。蜜蜂和螞蟻則采用孤雌繁殖方式——只要有蜂后或蟻后,就能保證種群的繁衍,一些低等動物,比如一些種類的蜥蜴、蛙和魚類,也有孤雌生殖現象。哺乳動物則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有性生殖方式。而為了保證這種生殖方式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大自然還給精子和卵子加上了不可替換、不可逆轉的“鎖”——印記基因。
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后王樂韻介紹,研究組采用基因編輯技術,重新修飾了小鼠生殖細胞來源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中的印記基因,再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最終分別獲得了以兩個雌性小鼠作為親本(孤雌生殖)和兩個雄性小鼠作為親本(孤雄生殖)的后代。
“孤雌生殖成功的實驗以前已有報道,但當時出生的小鼠只存活了幾天就死亡了。這次我們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精子印記基因Rasgrf1,在孤雌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中將這個基因敲除掉,我們獲得的孤雌個體基本與正常個體無異。”王樂韻表示,接下來將繼續關注孤雌小鼠后代的健康狀況,進行持續觀察和研究。
“而孤雄生殖是首次實現,并實現了短期存活。”王樂韻介紹,孤雄生殖是一種更難實現的生殖方式,“因為相關研究還不多。”
王樂韻介紹,孤雄小鼠的產生需要刪除孤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中7個印記區段,遠多于孤雌小鼠出生所需敲除的數目。“這可能是在小鼠中一次進行的數目最多的基因敲除操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孤雄小鼠的健康狀況將具有較大的難度,但我們將持續研究下去。”
既然有性生殖方式更高級,那科學家們為什么還要研究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周琪表示,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研究。“探索生殖的奧秘,有助于了解我們如何進化到今天、我們現有生殖方式的優劣、未來如何進一步克服我們自身面臨的困難。這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意義所在。”
從應用角度來說,在已發現的印記基因中,有很多與人類的嚴重疾病相關,包括精神類疾病(某些自閉癥)、代謝類疾病(BWS綜合征等),生長發育異常(小胖威利綜合征等),這類疾病統稱為“單親二倍化疾病”。由于印記基因數目眾多,單親二倍化疾病的患者也為數不少。
“在病人體內修復這些異常的印記區段,有可能具有治療效果。”李偉說,“理論上,孤雌和孤雄小鼠集中了多種可能的單親二倍化異常,而我們的敲除操作可以被視為一種‘修復’。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可以提供一個操作平臺,來篩選出對更多印記區段進行修復的初步方法。”(據《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