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忠
(山西省液氮站大同分站 山西 大同 037000)
天鎮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東北端,地處晉、冀、蒙3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全縣有12個鄉鎮、235個行政村,總人口2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1萬人,占83.4%。天鎮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萬戶5.17萬人,貧困村126個。天鎮縣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由于氣候干旱、土壤貧瘠、產業單一、發展緩慢、貧困人口多,被列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近年,天鎮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各項工作、資源、力量都以脫貧攻堅為目標,高質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目前,天鎮縣已脫貧2.92萬人,占貧困總數的56.4%;退出貧困村59個,占總數的46.8%,貧困發生率由27.1%下降到11.7%。
“螞蟻是最執著、最頑強的動物。不管碰到多大困難、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天鎮縣委書記王建江這樣詮釋螞蟻精神。脫貧攻堅對于天鎮縣這樣財力、物力都相對匱乏的深度貧困縣而言,是一塊盡全力才能啃下的“硬骨頭”,脫貧致富對于天鎮農民來說,是一塊盡全力才能跨越的“擋路石”,脫貧的過程正如同螞蟻搬物前行。吳燕軍是天鎮縣南河堡鄉一名身有殘疾的農民,在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創建了天基蔬菜扶貧專業合作社,創建了無公害蔬菜基地,采用“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的現代都市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對蔬菜生產進行“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和包裝、統一保護價收購”的“五統一”法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目前,該合作社發展冷棚398棟,日光溫室大棚46棟,年利潤在200萬元以上。
天鎮縣是國家級出口小雜糧質量安全示范縣、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北京市“場地掛鉤”蔬菜基地縣,紅蕓豆更是遠銷亞洲、歐洲等國家。扶貧辦作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排頭兵和先鋒官,工作量繁重,為當地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保障。“蜜蜂自出生起就不知疲倦地飛,每釀0.5 kg蜜要往返蜂巢8萬次、飛行20萬km,而自己一生僅需享用幾毫克。我理解的蜜蜂精神就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該縣扶貧辦主任夏俊英這樣認為。
天鎮縣昌盛蔬菜合作社創始人安明,多年的市場打拼,讓他深深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應對各類風險。蔬菜大棚合作社成立之初,規模達到1 200個大棚,卻因先后遭遇火災、雪災等自然災害,導致合作社經營慘淡,面對災難、挫折,社員們不離不棄,并得到當地種植戶全力幫助,直至走出困境。目前,合作社共有300多個日光棚,18個溫室暖棚。生產的椒類品質好、產量高,遠銷北京、內蒙、山東等地,年吸納農村閑置勞動力500多人,年工資支出達100萬元左右,帶動60戶貧困戶成功脫貧。飽經風霜的安明對狼群精神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狼群是有組織、講紀律、有分工、重合作的群體,必要時犧牲小我,維護大我,用團隊精神為群體獲取最大的戰果”。天鎮縣脫貧攻堅戰線上的狼群精神,還體現在各鄉鎮和部門都歷練了一批政治意識強、有擔當、有思想、有血性的“頭狼”,挺在扶貧第一線,沖在扶貧最前沿,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打造出特有的“狼圖騰”。
2018年以來,天鎮縣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天鎮三里屯村光伏照亮脫貧路》《天鎮縣:聚焦精準,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等一批有份量的稿件讓更多人認識了天鎮,了解發生在這里的脫貧故事。從保守到開放,從被動到主動,“孔雀精神”讓天鎮縣干部群眾的思想理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天鎮縣委宣傳部內宣外宣雙管齊下,網上、紙上齊頭并進,在打造政府網、《天鎮動態》微信公眾號、新聞中心“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同時,瞄準市級以上新聞媒體采寫高質量的新聞稿件,用筆墨文章內鼓干勁、外宣形象。全縣各部門配有專職宣傳員及時發現和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為天鎮縣脫貧攻堅事業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進一步完善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機制,堅持因村選人組隊,把熟悉黨群、經濟、社會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層組織產業基礎薄弱、社會發育滯后的貧困村,幫助貧困村解決脫貧攻堅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脫貧攻堅期內,駐村工作隊不得撤離、幫扶力度不能削弱。以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為契機,細化分工和獎懲辦法,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增加幫扶責任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嚴格召回和責任追究,著力解決一些地方駐村幫扶中存在的選人不優、管理不嚴、作風不實、保障不力等問題,發揮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召回不合格的市縣駐村干部,凡被召回的納入組織部備案名單。同時,通過“大同市精準扶貧扶信通”手機APP軟件,強化駐村工作隊管理,及時了解工作動態、交流工作心得,進一步提升了駐村幫扶工作水平。
做好脫貧攻堅各級基礎數據與建檔立卡、大數據平臺的有效銜接,不斷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精準幫扶、精準施策信息,確保各項基礎數據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準確性,強化統計分析,定期形成分析報告,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為脫貧攻堅搭建起數據、信息、辦公、考核和交流平臺。進一步做好《扶貧手冊》等基礎檔案資料,準確反映貧困戶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享受政策和幫扶成效。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以農村人口為對象,持續做好脫貧退出、返貧納入和新識別貧困人口認定,建立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機制,及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口,及時開展信息采集和數據更新,做到線上數據與線下情況準確、可靠、統一。
加強思想教育,強化扶志扶智扶德,擺脫精神貧困。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政策宣講解讀,讓貧困地區基層干部了解政策、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作用,讓貧困戶真正了解熟悉相關扶貧政策,真切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積極開展“扶貧日”主題宣傳活動。總結宣傳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每年宣傳報道好10個脫貧先進典型、10個幫扶先進典型、10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功案例。要大力宣傳發動,講好大同天鎮減貧故事,進一步增強貧困鄉村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鼓勵貧困群眾向身邊人、身邊事學習,營造光榮脫貧、勤勞致富的良好氛圍。
天鎮縣要繼續依托縣情實際和各村具體情況,找準“病根子”,開對“藥方子”,精準施策,立地條件較好的村積極發展主導扶貧產業,“地不養人”的村實施移民搬遷,著力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要以功能農業、有機旱作農業為方向,與“山西農谷”開展戰略合作,打造“山西農谷天鎮園”,集中連片發展紅蕓豆種植、高效飼草、飼料兩大規模種植基地,并對參與紅蕓豆規模化種植的農戶給予種植補貼,從而有效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針對部分貧困村地處偏遠山區,交通、飲水、用電極為不便,通訊、網絡信號沒有保障等,發展產業無從談起,投入再多的扶貧資金也只能是“雨過地皮濕”的情況,要按照移民搬遷與城鎮化、創業就業相結合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建設移民新區,實施搬遷。并配套實施黑陶加工、文安制衣、霸州家具等勞動密集型扶貧產業,打造生產區、生活區、生態區、生意區“四區一體”的扶貧產業園,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