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國家在2016年頒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中寫到:綠色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積極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近年來,我國農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農業生產環境不僅會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質量,同時也會造成農業資源的極大浪費。
傳統農區主要指地形以平原為主、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口以農民為主的欠發達地區或者是不發達地區。按照河南大學耿明齋教授的劃分標準來看,傳統農區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境內京滬鐵路以西地區,以及縱貫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中部的廣大地區;河北和河南境內太行山伏牛山以東、桐柏山大別山以北地區;大別山和長江以北、隴海鐵路以南的蘇北和淮北地區[1]。
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生產方式從集體經營、吃大鍋飯變成了包產到戶,農民有了土地的自主經營權,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截至2016年,我國農業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 117.5億元增長到59 287.8億元,在產值增長的同時,農業化肥的使用量也由884.0萬t增長到了5984.1萬 t。在國家統計局網站上還可以查看到,截至2014年,我國農藥使用量為180.69萬t。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農藥使用量不斷上升,1996年時農藥的使用量是114.08萬t,到2014年的180萬t,數量幾乎翻了一倍。但在我國每年180萬t的農藥用量中,有效利用率不足30%,多種農藥的使用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甚至使病蟲害的免疫能力增強。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雖然提高了農業生產產值[2-6],但大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給農業環境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帶來嚴重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畜禽養殖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但畜禽養殖業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污物排放給水源、土地、空氣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水、動物尿液、食物廢渣等經過管道排放至河流中,造成水源的污染。有些地區甚至不進行管道排放,直接排放到土地上,也造成土地污染和農區環境的污染[7]。而畜禽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如果不及時清理,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環境,同時還會滋生蚊、蠅、蟲等,這些昆蟲會傳播細菌,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農用塑料膜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在農業中的使用比例也大大增加,農用塑料膜具有增溫、保溫、保水、保持養分、增加光效等方面的優點,因此被農民廣泛使用。但由于人們不重視殘膜的清理和回收,導致殘膜的數量逐年增加,殘膜很難被自然分解,從而對農業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8]。
在傳統農區,大部分農民都是中老年人,他們文化程度偏度,沒有做到科學種植。受基礎觀念的影響,農民為了提高產量,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大,對土壤和環境造成污染,使植物果實有嚴重的質量安全影問題。同時,農用殘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9],用后大多數都隨地扔掉,或者燒掉,這都給農業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在2016年達到了9 219.8億元,但用于農業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卻相對較少。財政上對于環境污染治理有著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致使城鄉環境污染治理不平衡,農村環境治理問題在資金上很難得到過多支持。并且,由于農村生活、生產布局分散,統一治理相對于城市來說難度較大,使得農村環境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傳統農區農民的環保意識差是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由于農村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科學施肥、科學種植[10]。同時,農民在生活中的廢棄物和生活用水的排放也沒有嚴格分類和要求,農民環保意識薄弱給農業生產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要解決農業環境問題,就必須做到農業生產綠色化,農業發展可持續化,不能一味的追求高產量而犧牲環境。傳統農區必須堅持可持續的發展原則,積極響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科學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同時,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將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1]。
農業要做到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加強環境治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農業環境治理力度,調整資金投放量,在治理農村環境問題的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科學種養殖生產知識和技術,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中帶來的問題。
農民是農業的主體,農民環保意識的深淺對農業環境問題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傳播教育,例如環保組下鄉宣傳,用墻體漫畫和環保宣傳手冊宣傳等。積極引導農民加入到農業環境保護活動中,增強民眾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