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鳳
(靈丘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山西 大同 034400)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2017年靈丘縣糧食播種面積3萬hm2,減少玉米種植面積0.2萬hm2,玉米的收購價格比往年大幅下滑。今后的玉米生產,應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示范推廣綠色生產模式,做到藏糧于技和藏糧于地,確保玉米生產穩定,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玉米生產中,要強化玉米種植科技的支撐作用,大力調整和優化玉米種植結構,積極擴大鮮食、青貯玉米種植,推行減套復種模式,調減糧用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加大綠色、高質、高效的種植模式推廣力度,積極引進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新機械和新模式,做好技術組裝和技術儲備,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水、肥、藥的投入,降低生產成本,積極挖掘產量潛力,保障玉米生產效益不斷提高。推進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促進大面積平衡增產。加快機播、機收等高產高效技術的集成與推廣普及,切實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優化生產布局[1-3]。
種植高產、穩產、抗逆、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品種。為了使廣大種植戶能夠用上抗逆性強、產量高的玉米良種,靈丘縣種子管理站在全縣開展玉米良種試驗示范,為全縣推薦優良品種。試驗示范品種20多個,經過科學嚴謹的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縣域種植的豐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品種共11個:晉單65、京科968、潞玉 36、正成 018、金農 109、沃鋒 9、中地 88、龍生16、強盛366、宏玉416、佳518。篩選出的玉米良種平均產量可達800 kg/667 m2以上,成為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可選優良品種。
積極實施玉米與其他作物合理的輪作綠色生產模式,扼制因長期免耕肥藥過多造成的農田生產惡化態勢,推行綠色生產模式。一是在玉米與其他作物共存地區,建立輪作示范點。二是聯合科研、耕地保護、農機等部門,在長期少免耕、肥藥過多的地區進行科學的深耕修復,明確合理的土地深耕年限。三是集成生產中出現的典型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為指導大面積生產服務。
近幾年,山西省在玉米生產上推廣了一批科技成果,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總體上來看,與其他玉米主產地相比,科技支撐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必須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和科技攻關,挖掘高產、高效新潛力[4-6]。
近年來,鮮食、青貯玉米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種植鮮食糯玉米比其他大田作物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根據市場需求,遵循前伸后延、分期播種、均衡上市的原則安排播期,周年生產,最大限度地提高種植效益。靈丘縣地處雁門關農牧交錯帶,草牲畜養殖量大,對青貯飼料的需求量大。玉米青貯飼料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可節省精飼料的投入,降低飼養成本。種植糧飼兼用型品種,既可生產青貯飼料,也可銷售籽粒,降低種植玉米的銷售風險,有利于農民增收。
要加強農機農藝的結合,加快機械化生產的進程,具體如下:
一是加強適合機械化的夏玉米品種篩選。選擇結穗高度適中、穗位整齊、有較好的抗倒伏和抗病害能力的優良品種,適應機械化作業要求。
二是深化研究推廣夏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當前,玉米機械化生產已經基本解決了人工種植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如統一播期、統一品種、提高密度、帶肥播種和統一收獲時間等。今后,要重點加大機械化單粒精播、機械化施肥、機械化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技術配套,力爭早日實現高水平的夏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對于套種地區也要結合機械化作業特點,規范種植模式,推廣等行距播種模式,便于機械化綜合作業[7]。
三是加大農機農藝結合示范點建設。努力提升夏玉米主產區,特別是高產示范區的機械化水平,實行農機農藝融合,建立專門的農機服務網點,建立一批玉米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為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提供“看得見、學得著”的示范樣板。
四是推廣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①推廣合理密植。增加播種量,播量增加到2.5~3 kg/667 m2,確保生長5 000株/667 m2以上。②推廣科學施肥。播種時施用3個15%的復合肥40 kg左右;重施穗肥,施氮量達一生施氮量的50%~60%;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土壤深施;鼓勵示范應用長效緩釋肥。③推廣適時收獲。夏玉米收獲時間應掌握果穗苞葉枯松發白后、夏玉米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確保充分成熟。
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普及,提升了玉米種植的綜合生產能力。通過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展示和示范,使示范戶親眼看到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帶來的增產潛力,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發揮全縣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的帶頭作用,啟迪科技意識,提高文化品位,從而加快了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普及速度,提升全縣玉米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者素質。
玉米產業體系的建立,使玉米科技成果通過這一快速通道直接走向田間地頭,加快了玉米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提高了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和效率。使農業科研和推廣人員真正走到田間地頭,“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初步建立起“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
農業科研專家和農業推廣人員根據農民實際需求,多次開展農業技術講座,并為示范戶發放技術資料,提供生產信息。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技術人員深入田間,親自操作,為示范戶開展“面對面”指導和“一對一”培訓,提高示范戶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為靈丘縣玉米生產樹立樣板,在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中樹立了農業科技人員的良好形象,促進相關工作的發展。
玉米是靈丘縣的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在當地農業種植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做好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