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萍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新預算法的實施,績效評價已經被提到重要位置,國家審計法也提出效益審計的概念。基于績效評價的工會經審工作是經審委對工會利用其工作職能及資源的社會性、經濟性、效率性、合法性及效果性,作獨立、客觀的評判。
基于績效評價的工會經審工作目前只是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與完善的績效審計和評價體系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工會經審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階段,所以只是將工會經費預算及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由于工會組織內部對于績效審計工作的認識不夠,因此對于工會整體的職能發揮績效、財務管理績效、內部控制健全程度,以及會計信息的及時有效性等過程化的管理,較為薄弱[1]。
常用的績效考核方法主要有關鍵績效指標法(KPI)、平衡記分卡(BSC)、目標管理法(MBO)及 360度績效考評。現階段工會內部的績效考評體系具體使用哪一種方法,并沒有規定,工會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績效評價標準,建立績效評價體系。
由于工會內部目前并沒有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因此基于績效評價的經審工作對于工會來說不是特別重要。在此基礎上,利用內部資源形成完整的績效審計系統也比較困難,這就需要工會體系整體規劃績效審計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整體聯動[2]。
現階段基于績效評價的工會經審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但是如果能夠結合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結合工會的職能特點進行開展,必然能夠建立有效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工會整體部門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統一對績效審計的認知,不能將審計工作局限于工會經費的使用上,而要圍繞工會的整體職能進行績效審計。
工會內部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要貼近工會工作的特性[3]。對于社會性,設計的指標就需要評價工會是否維護了職工的利益,是否堅持為群眾服務的原則,職工的滿意度指數是否達標。對于經濟性,指標的設計就需要考慮是否合理利用了學院下撥的工會經費,是否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既定的工作目標,是否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對于合法性,指標的設計主要檢查工會的各項經費支出是否符合上級工會及學院工會的相關財經制度,工會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業務流程是否清晰,是否有利于工會工作的開展。對于效率性,指標設計則需要考慮投入和產出的比率。對于效果性,指標設計需要考慮目標的實現程度,也就是檢查工會的各項資源配置和使用情況,是否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精神財富,是否化解了學院發展的矛盾,是否能發動職工為學院的發展建言獻策。
基于績效評價的經審工作需要高教工會系統整理其工作宗旨及工作目標,制定統一的績效審計指南或指標體系,向各級工會經審機構逐步試點推進,形成比較完善的績效審計體系,促進工會更好地發揮其職能,為學院的發展作貢獻。同時要更好地體現經審工作的結果,充分發揮經審工作的效益,促進工會內部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及績效評價指標,更好地發揮工會的服務作用。
基于績效評價的工會審計工作,能夠更好地提高工會在社會運轉中的地位以及正確評價工會各級職工,建立起完整的財務制度以及完善的內控體系,使工會資產得到保值增值,促進工會加強預算管理,加強反腐倡廉的建設。在平時的工作中開展績效審計的工作,根據各自的責任分工協作,在重大項目開展時,可以借用社會審計力量,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