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筱雨
(河南大學商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工人斗爭的迫使下,政府不得不采取法律措施來規定工人工資不得低于某一限度,以試圖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和改變產業工人數量不斷減少的局面。
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早在19世紀末出現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隨后,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也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建立了適合本國現狀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隨著20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和工人運動高漲,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發展中國家認為:低工資水平會大大降低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人的低收入會導致購買力降低,勢必阻礙市場的擴大和經濟的發展;如果中低階層的工資收入低于維持生計所需,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由此,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被很多國家納入法律制度體系。
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對工人勞動力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程序規定的、為保障勞動者在履行必要的勞動義務后應獲得的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最低酬勞收入的一種法律形式。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資料顯示,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多次提出,應制定保障勞動者最低工資的法律制度。由于種種原因,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遲遲沒有落地。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經濟制度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勞資方在勞動者工資的確立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1]。
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形下,若不采取措施對勞動者薪資進行保護,雇主極有可能壓縮勞動者的工資到很低,甚至無法滿足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1994年我國頒布《勞動法》,在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了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以保障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成員基礎生活的需要,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最低工資的具體標準,報國務院備案,并強制規定勞資方支付勞動者的薪酬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包括基本工資在內的職工全部收入,而并非職工的基本工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最低工資標準包括基本工資、獎金以及國家和省市規定發放的物價補貼。
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在勞動者與企業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或法定工作時間內,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依法在最低限額內應當支付勞動者足以維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勞動報酬。它是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所得,不包括加班工資,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應享受的福利待遇以及特殊工作環境下的津貼。勞動者依法享受帶探親假、薪年休假、婚喪假、生育(產)假等國家規定的假期間,以及依法在法定工作時間內參加社會活動,視為提供正常勞動[2]。
最低工資標準不僅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的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也適用于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最低工資標準是一種專為在崗職工制定的標準,不適用于退休人員、內退職工、待崗職工和下崗職工。值得注意的是,勞動者在試用、實習、熟練或學徒期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已成立勞動關系事實,也應遵循此標準[3]。
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對低收入勞動者十分重要。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可以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是低收入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可靠保障。實施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不僅有利于規范企業在工資分配中的行為,也是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的有力支持。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督促企業工資調整實施的法制化,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健發展。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建立,對維護廣大低收入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維護社會穩定等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為了幫助從事廉價工作的勞動者,使他們的收入達到社會公平發展的基本要求,以維持正常生活。從宏觀角度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直接后果是以政府行為取代市場調節機制,導致勞動市場無法實現供求平衡的市場出清水平。對大多數勞動者來說,因為他們的實際工資遠高于這一水平,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對他們的影響甚小。對低收入勞動者而言,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提高了他們的工資水平,但也會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被排出勞動市場。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能削弱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但也會提高勞動者就業成本,可能導致低收入階層失業,從而加劇社會不平等。
各國設定最低工資標準主要是讓低收入勞動者有能力維持基本勞動力的再生產,避免出現工資無法養活自己的情形。在現實中,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還致力于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部分省份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納入居民收入增長規劃。一些地區為了影響企業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還提出加大提升最低工資標準的頻次和幅度的政策建議。最低工資標準增長速度對工資上調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最低工資標準隨經濟發展水平而變動。經濟繁榮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經濟衰敗時最低工資標準水平隨之下降[4]。
從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發展由來可知,維系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從1994年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確立到至今,除《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涉及相關內容外,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一直在行政層面穩步運行[5]。《最低工資規定》屬于部門規章,立法層級和約束力遠不及法律,而且此規定并未說明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低于國家標準時應承擔的責任和懲罰等內容。對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制度毫無抗衡能力。應針對此現象采取措施,用法律保護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來明確各級地方政府應承擔的責任,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保證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實施。
維護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一方的權益,是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實施的根本目的。而用人單位會從各種角度利用制度漏洞避免此制度的執行,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在現實中,用人單位以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底薪的情況并不罕見。這樣,勞動者只有通過加班加點才能得到高于最低標準的工資。此外,一些地區的勞動者依靠基本工資不能滿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最低工資標準只是為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報酬提供一個正常法定底線。部分用人單位卻將之視為員工的“標準工資”,這是對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誤解,也是對勞動者利益的剝削。
《最低工資規定》只對月最低工資和小時最低工資的恩格爾系數法、比重法進行了計算規定,對于一些特殊勞動形式來說,這些方法并不適用。換言之,我國出臺的相關規定只適用于波及范圍廣的普通勞動形式,未對一些特殊勞動形式的最低工資計算方法做出規定。這使許多生產企業利用法律的漏洞,雇傭勞動者從事特殊勞動形式,用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報酬來壓榨勞動者利益。即使要追究其責任,也沒有相應的明文規定作為處罰依據[6]。
為了更好地保障低收入勞動者的權益,維持基本勞動力再生產,應該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
隨著經濟和產業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我國人口眾多,工人數量十分龐大。要保證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就不能忽視工人權益。長期以來,我國對勞動法律法規建設不夠重視,致使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我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立法層級較低,影響了制度的實施。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法律體系,提高立法層級,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權益。
進一步加大對最低工資標準內涵的宣傳。培養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勞動者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明確最低工資標準的含義,加強政府對勞動力市場價格的信息公布和指導。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公平的最低工資標準。切實維護低收入勞動者權益,解決部分勞動者長期低工資的問題。
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還要從普及計算方式入手。擴大制度覆蓋范圍,對計件工資制等特殊勞動形式勞動者的最低工資保障做出明確規定。加強宣傳,把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計算方式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內涵向勞動者進行普及,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和避免企業鉆制度空子壓榨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