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江蘇省連云港市大嶺小學 222000)
數學課上,教師要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好玩,學生喜歡玩數學了,也就會形成積極的情感去學習數學.
數學學習是枯燥的,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用學習情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下,學生就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創設形象直觀的現實情境、趣味橫生的數學故事情境、懸念重生的問題情境等,將情境營造成興趣盎然的教學磁場,吸引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數學殿堂.特級教師張齊華就善用這樣的情境,比如:在《因數與倍數》一課導入部分,張老師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情境:將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巧用模型來建構數學知識,揭示概念內涵;教學《加法交換律》又創設了故事情境,給學生講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增強學生思維的興奮度,引發數學思考,激發探究欲望;《簡單統計》中,創設讓學生現場調查的情境,增進學生對統計方法理解及統計價值的感受;教學《認識整萬數》時,又從撥珠游戲開始,在撥珠的過程中,喚起了學生對計數器、計數單位、數位等已有知識經驗的回憶,讓學生的手、腦動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是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好勝,他們在親身參與探究、實踐的活動中,能夠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能力,從而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在很多課堂上,數學活動的組織重活動性輕數學味,看似熱鬧、氣氛高漲,實則學生的思維明顯被設計活動所“綁架”,泯滅了數學思考價值.因此,數學活動理應承載的數學思考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可以創設一些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玩”起來.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玩一玩“抱團游戲”,游戲規則:全班同學每5人為一團,搶先抱成團的算贏.在游戲中研究“誰能從游戲中發現一道我們剛學過的算式?”“你還能制定不同的抱團規則嗎?根據新的游戲規則又能列出一道怎樣的算式?”還可以組織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例如:吳冬冬老師執教的江蘇省優秀課《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中,通過一個簡單但卻有趣的“切土豆”活動,引導學生自然地認識了平滑的“面”,兩個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條棱相交形成的“頂點”.然后讓他們選擇合適的小棒去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在實踐操作與觀察中進行感知、思考、分析,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由原來的整體感知轉移到對結構的把握.另外,還可以設置一些懸念問題把學生的好奇心“吊”起來.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而不是是長方形或三角形的?”學生會被這樣熟悉又講不清的問題“吊足了胃口”,產生探究的愿望.還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數學競賽,讓學生“比”起來.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每組的球個數相同顏色不同,比一比哪組摸到紅球次數最多,思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與什么有關.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精髓,也是“智趣數學”“智”之所在.日本學者米山國藏曾說:“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這些卻是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生受益.”應當給學生提供學習素材由淺入深,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引導學生經歷從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結論的歸納推理,感悟數學思想,以促進學生思考.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引導學生將圓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使學生體驗“圓始于方,方終于圓”的文化內涵.在教學《角的分類》時,涉及許多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滲透著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按照度數的大小來分類,可分為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而以邊的長短關系為分類標準,又可分為不等邊三角形、有等邊三角形,有等邊三角形又可分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過分類,建構了知識脈絡,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結構.
智趣數學的表現形式是智與趣合一,情與理交融.“實際上,數學里有趣題材多得很,可謂俯拾皆是.”(談祥柏語)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供有趣的數學習題,適時介紹數學知識衍生的數學名題,如在學習了《因數和倍數》后推薦一下完美數;可以適時提供妙趣橫生的數學智力題,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向孩子們介紹我國明朝利用方格進行乘法計算的“鋪地錦”;也可以適時介紹數學史,學習“圓周率”時,跟學生聊一聊圓周率的來歷、割圓術是怎么一回事,順帶告訴孩子們祖沖之割圓竟能割到24576邊形;亦或者適當介紹著名的世界數學難題,教學《相遇問題》后,引入“蘇步青跑狗問題”和哈佛問卷中的“蝸牛爬樹問題”;還可以介紹數學家的研究故事,如介紹數學家懷爾斯是怎樣在最終證明了“費馬大定理”,陳景潤是如何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研究興趣.
數學教學合適的方式可以讓學習過程順應兒童的思維發展,幫助他們走向未來發展無限可能的成長.只有身為教師的我們以“智”“趣”合一的方式引領學生,讓數學以一種可以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有趣的面貌走近兒童的認知世界,引領他們體會數學的好玩和有趣,逐步進入數學的神圣殿堂,引導他們借助數學這個通道去感悟世界的奧秘!
參考文獻:
[1]吳汝萍.讓學生享受智趣數學[J].江蘇教育,2014(2):8.
[2]徐芳.數學童趣課堂應然的本真樣態[J].人民教育,20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