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鋒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 226010)
數學試卷講評課是在考試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對考試中暴露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的一種課型.有效的試卷講評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很多老師不注重考情分析,不注重思維展示,講評課上一講到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思維碰撞,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最后發現有些題目明明已經反復講解多次,但是學生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屢錯不變.
基于這樣的狀況,筆者嘗試展開多維對話,在學習共同體模式下進行試卷講評,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維對話”環境下高中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就是在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學環境下,在教師、學生、文本(情境)之間平等和諧的多維對話與協作前提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多維對話”環境下高中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模式下的試卷講評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充分的師本對話(即教師與試卷的對話)是上好一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試卷講評課的前提.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師本對話:
一是與考試數據對話.批閱試卷后,教師要對測試結果進行科學的統計,包括班級均分、優分率、及格率、以及每道題的錯誤率等.如果是網絡閱卷,教師要善于利用考試的大數據.除此以外,教師對錯誤率高的試題還要統計錯誤類型以及各類型的錯誤人數,以便在講評時有的放矢.
二是與學生錯誤對話.教師應進一步探析學生個體錯答思維的成因,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補救措施并調整后續教學策略.它是制定準確的講評目標、設計有效的討論話題、選擇合理講評策略的依據.
與試卷的充分對話,幫助教師充分地了解考情,課堂上就避免了就題講題.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思維的切入點,設計針對性的學生活動,幫助學生強化已有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在試卷講評課前,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生本對話(即學生與試卷進行對話).其對話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查診斷.學生自己查找并統計錯誤及其成因,如知識點遺忘或知識點混淆、解題思路錯誤或解題方法不恰當、審題失誤還是計算失誤等等.第二階段是自糾自省.學生對錯題進行自主訂正,并寫出反思感悟.
通過對數學試卷自查自糾式的生本對話,能使學生主動去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自主思考找到自己數學學習的薄弱點比老師指出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試卷講評前的生本對話已經喚醒了學生的自省意識,啟動了學生思維的引擎,激勵學生在試卷講評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投入.
課前的生本對話,學生通過自查自糾,對一部分試題涉及到的知識和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但又存在著差異性.這種理解的差異性是課堂上展開生生對話的最好資源.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對話,拓寬思維的廣度.
對話首先在組內展開,個人遞交存在的疑惑,組內進行討論,共享解決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對于存在共性的問題剖析各自的錯誤思維,從而達到糾正自己、提醒他人的目的.對于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班級交流,對于獨特方法和創新思維進行班級展示.通過生生對話,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廣度.
教師是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在學習共同體中除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外,教師也要發揮引領的作用.因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畢竟有限,在生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迫切需要教師的點撥即師生對話.
對于生生對話過程中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思維的同時,要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啟發,多問幾個“為什么?”“你怎么想到的?”“還可以怎么處理?”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讓學生更好地將知識進行疏理,感悟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問題解決后教師要對原題進行變式拓展,讓學生在舉一反三的研究過程中實現對知識多個角度的發散延伸,助推學生的思維深度.
荷蘭教育家費賴登塔曾說: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不一樣.為了課堂所得能夠及時內化,試卷講評后,教師要鼓勵和督促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即自我對話.首先,教師要反思,給學生做出示范,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學會批判和反思,并寫考后總結.在總結中學生要明確指出錯在哪里,從審題、題目歸類、重現知識和尋找答案等環節逐步查找導致錯誤的根源是什么,采取何種方式來糾錯,再次遇到類似問題需要注意什么等等,實現從“糾錯”到“究錯”的思維飛躍.
蘇格拉底說:“教育是一個對話不斷展開的過程,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在高中數學試卷講評中展開多維對話,無疑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激勵著學生探索,引導著學生反思,也促進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