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井業
(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 223600)
與初中數學相比,高中數學具有難度高、抽象性強、概括性強的特點,且由于“集合與函數”本身就是高中數學的第一節課,因此,為擁有良好的教學開端,教師就應該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層面出發,以真實案例為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對本節課即將學習的“集合與函數”知識充滿好奇.同時,由于集合與函數概念較為抽象,使得學生在理解概念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當高一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的方式為學生解釋概念時,學生能夠對“集合”與“函數”的概念有深層次、直觀的理解,從而保證學生本節課學習效果.
例如,高一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授“集合”概念時,就可以為學生舉出如下兩個例子,第一,班級中16周歲以下的學生;第二,班級中長頭發的學生.讓班級中學生結合自己對“集合”概念的理解,判斷自己是否在上述兩個集合內,并檢驗學生答案是否正確,通過舉例子并讓學生參與分析的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集合”概念的理解.
當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后,教師應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而類比導入方法則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參考的基礎上,鞏固自己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但是由于類比導入對教師所導入內容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運用類比導入方法時,高中數學教師就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導入內容分析工作,通過辨別所導入例子或導入材料之間的區別,進而判斷所引入內容是否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匹配,保證學生在類比后能夠從中獲取到更多數學知識;二是合理選擇導入方式,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比教師所展示的內容,高中數學教師就應同時導入類比內容,以便學生可以直觀分析與對比,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在講授“集合關系”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楚集合之間的關系,且可以掌握如何比較集合關系,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舉出兩個案例.(1)A={1,3,5,7,9},B={1,2,3,4,5,6,7,8,9,10};(2)A={班級中長發女生},B={班級中的女生}.讓學生對比上述兩個案例有哪些特征,并確定集合之間的關系.
教師是學生成長之路的引路人,為此,在導入“集合與函數”知識時,教師就應通過為學生設置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讓學生既能夠在懸念的引導下,產生更強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分析懸念、意圖解決懸念過程中學會運用本節課數學知識[2].由于剛剛進入高一的學生數學能力相對較弱,其仍停留于初中成長階段,因此,在設置懸念時,高中數學教師應合理控制懸念難度,保證學生能夠以端正的態度思考懸念,并在分析、解決懸念過程中產生學習自信心,為自己后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在講授函數知識時,就可以為學生提出“y=x和y=x2/x是同一個函數嗎”這一問題,直觀來看該問題十分簡單,在第二個函數約分后即與第一個函數相同,但是分層考慮時,第二個函數中自變量取值范圍相對一定,因而,兩個函數并不是同一個函數,當學生能夠在教師懸念的引導下進行細致思考時,不僅會形成縝密的思維,也能夠對函數有進一步的了解,在教師合理導入后擁有更高的數學水平.
由于在學生校內生活與校外生活之中也會接觸到與“集合”和“函數”有關的內容,因而當教師可以為學生導入類似內容時,不僅可以直接刺激學生學習神經,促使學生對“集合與函數”有更新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重視程度與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化學習場景之中掌握教師所導入的知識,保證課堂學習效果.在直觀導入時,教師應遵照以下幾方面原則:一是以學生為主的原則,通過讓學生細致觀察教師所導入的圖片、視頻、文字信息,進而從中歸納與概括出集合、函數知識,以便學生能夠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二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原則,該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產生數形結合的學習思維,在直觀看到生活圖片信息的同時,能夠將其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擁有更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高一數學“集合與函數”課程教學中,采用舉例導入、類比導入、懸念導入、直觀導入等不同導入方式時,能夠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但合理導入均能夠達到為課堂增添色彩的作用,為此,建議高中數學教師在重視本節課教學的同時,能夠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導入方式,讓學生能夠打下堅實的高中數學基礎,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