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農村經濟管理中心 山西 呂梁 032300)
孝義市位于山西中部,呂梁山下,汾水之濱。1992年撤縣設市。市域總面積945.8km2,49萬人,轄7鎮5鄉5個街道,379個行政村、51個社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孝義市被確立為省級試點以來,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農村綜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在先行推進4個試點鄉鎮、15個試點村的基礎上,全面鋪開17鄉鎮(街道)改革工作。截至目前,近1/3的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孝義市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
工作中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吃透精神、把握規律、高點站位、統籌部署,推動黨領導改革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一是高站位認識。市委、市政府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列在10項農村綜合改革首位,市黨政聯席會議多次進行專題研究部署,聽匯報、講意見、提要求,為改革把關定向。市委書記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主抓10項全面深化改革事項之首,親自過問、深入實地、全力督導。試點單位黨組織把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啃最硬的骨頭、挑最重的擔子,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做表率、出示范”。二是高起點謀劃。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改革領導組,配備了專門工作人員。組織部分鄉村兩級干部赴安徽天長、福建晉江等全國試點城市外出取經、學習考察。領導組在多次摸排、醞釀的基礎上,確立了試點單位,確定了不同模式,明確了階段任務,以周為單位加強督促落實,確保改革落地見效。三是高標準加強農經體系建設。高效整合資源,優化農村經營管理“123”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履職能力。建起一套制度。制訂出臺財務管理、會計管理等11項制度,培植起農經工作規范運行的土壤,提振了農經人工作自信。搭建兩個平臺。建立市鄉兩級產權交易中心(站),搭建起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農村資源向資本轉變的制度性平臺。建立市鄉糾紛調處平臺,通過協商、調解、仲裁等方式,及時定紛止爭。用好三支隊伍。市級重新優化農經中心“五科一室”,公開招聘24名農經干部,充實了農經工作力量。鄉鎮一級實現農經工作專職化。村級創新性推行農村會計職業化6項制度,實行績效考核,給予薪酬待遇,充分激發出其內生動力。
農村集體產權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在推進過程中,孝義市聚集關鍵環節,嚴而又嚴,慎而又慎,細而又細,使改革更加精準對接民心所向。一是逐級培訓,統一思想。多次邀請國家、省級專家講解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理論。派遣農經中心骨干赴各鄉鎮指導培訓,鄉鎮自行組織對所轄村輪番培訓,鄉村兩級干部、各村操作人員基本掌握改革環節要點。二是入戶宣傳、加強引導。各鄉鎮(街道)村都組建了宣傳隊,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改革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讓農民知曉“為什么改、改什么、改了有什么好處”,確保改革政策的宣傳家喻戶曉,增強群眾產權意識,調動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嚴格程序,強化指導。明確12項規范流程,各鄉鎮、村組嚴格按照規范流程,結合實際,制定操作細則,領導組安排專人督查、抽查,一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四是全程留痕,建檔留存。改革中,對每一個方案、每一張表冊、每一項實物資產、每一項結果、每一戶簽字、每一個公示等留存影像資料,實現了“專案專檔整理、專人專柜保管”。
孝義市根據實際,選擇不同試點先行,確定改革攻堅點和突破口,予以分類推進。一是搬遷村類型。該類型村有83個,占22%,其特點是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占比較多、土地委托集體統一經營、建設資金量龐大,群眾對“清產核資”的關注較高。試點單位梧桐鎮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清產核資,創新性實施了“三個同步審計”,即:村級清產核資工作、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工作、農村新區建設資金審計工作同步進行,三項工作有機結合,協調推進,做到家底清、群眾明。二是山區鄉村類型。該類型村有243個,占64%,其特點是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占比較大,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困難不大,難點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孝義市把下堡鎮選作集體經濟破零的試點,在政府主導下,探索實施“集體經濟破零貸”專項工程,通過采用“政府+銀行+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四位一體”的模式,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目前下堡鎮13個集體經濟空白村共獲得39萬元的發展“本金”。驛馬鄉是壯大集體經濟的試點,該驛馬鄉高阜村有大小水庫4座,均為集體資產。改革后,通過工商資本注入、集體參股的形式,大力發展溝域經濟,變集體封閉型經濟為開放型經濟,“死”資源變成了“活”資產。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探索出實體興村、產業帶動、服務創收、金融扶持等9種模式,要求各鄉鎮(街道)、村結合學習借鑒、科學合理地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三是城郊村類型。該類型村有53個,占比14%,其特點是土地價值較高,經營性資產總量較大,收益較好,經營范圍較廣,農民要求獲得村集體成員身份進而分享村集體收益的意愿比較強烈,推進改革的重點是界定成員身份、難點是折股量化。實踐中,試點單位留義村本著“尊重歷史、應確盡確、不惟戶籍論、不惟貢獻論”原則,讓村民公認,將孝義市“6種取得、6種喪失”的資格條件延伸為“11種取得、12種喪失”,經過民主商議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該村將所有經營性資產折股到756人名下,按100元1股分配至戶到人,人均持股4 000股40萬元,“死”資產變化“活”資本,每股分紅7 060元,村民分享到改革紅利。
問題導向是深化改革的破冰之力,針對改革中的疑點、難點問題,召開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會議40余次,每次都邀請群眾代表參加,切實找準利益平衡點和公約數,確保出臺的重要改革舉措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保障基層群眾權益、釋放改革內在潛能。如,破解“集體”與“成員”之間的股份問題。該問題是村集體與村民爭議焦點,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提出“不設集體股,但是要提取公積公益金和福利費。公積公益金用于彌補虧損、擴大生產或者轉增資本、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福利費用于本社各項福利性支出”的指導意見,得到雙方的一致認可。破解成員兼顧公平問題。針對出嫁女、空掛戶等“爭議性”成員的界定,提出指導意見:嚴格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堅持“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貢獻等因素,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取得的6種情形,明確資格喪失的6種情形,其它情形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商議、界定。破解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人選的問題。成熟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政經分離,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經過多次研究,堅持底線思維,在改革初期,原則上提倡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會會長,集體經濟組織的任期與村“兩委”同步,村“兩委”成員與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探索農村股權賦予權能的問題。如何激活農村股權的金融資產屬性,是群眾最關注的熱點,目前孝義市正在對占有、收益、有償退出、繼承4項權能選擇試點探索,對抵押和擔保兩項權能,探索“股權證通過產權交易中心備案”“能在金融機構貸款”等辦法,從中找一條“本本”能夠變為“本錢”的好路子。探索農民股份合作的問題。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產,陽泉鎮碾頭村先行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發展模式,通過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將承包經營權轉化為股權。入股的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核算,年底以玉米、蘿卜等農作物分紅,一股分紅860元。該模式較以前流轉方式提高收益近300元/667m2,收入持續穩定,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喚醒了沉睡的資產,實現效益最大化。這一模式受到群眾的認可,碾頭周邊7村目前正在組建土地股份合作聯社,以社興農、以業富農,讓土地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吳勁梅.集體不是“空殼子”農民不拿“空本子”[J].農村經營管理,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