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利
(原平市農作物原種場 山西 原平 034100)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也具有怕濕害的特點。近些年來因為青年勞動力的輸出,造成小麥種植的投入大、收益小,田塊則日漸被農戶拋棄,小麥作物面積日漸減少。通過對冬水田免耕種植小麥技術的研究,則能夠有效降低勞動力強度,對于提升小麥生產量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其研究也日漸成為小麥種植的重要方向。
冬水田免耕種植小麥需要的田塊一般為1.65m開廂,其中廂面的凈寬度為1.4m,溝的寬度為27cm,深度為30~40cm。在整個田塊中,應當做到溝溝相通,有助于排水灌溉工作的開展,并且確保廂面平整程度具備一致性。
開溝作廂工作應當在冬水田淹水的情況下開展。
第一,將稻樁壓倒,將廂面平均鋪開,每隔667m2,將50kg復合肥平均撒于廂面中。
第二,取出溝中的泥土放置于稻樁上部,確保廂面的平整度。
第三,取出溝中的細泥,并覆蓋在廂面位置處,使其呈現出瓦背型,確保廂面處于疏松狀態之中。
應當對小窩疏株密植進行推行,可以利用平均撒種的方式,亦可以利用條溝點播形式。播種規格應當為11.6cm×23.1cm,也就是每廂應當對7~8行苗床進行播種,每窩播種的粒數為6~8粒,每隔667m2應當播種的窩數為2.5萬~2.8萬,使用種子為8~10kg,基本苗數為15萬~18萬。
應當為每年的10月20日至11月10日,只要廂面泥凈皮之后,就可以開始播種工作。為了對鼠雀危害進行預防,小麥種子應當運用包衣或者運用藥劑進行拌種。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運用1 000~1 500kg/667m2農家肥蓋種。
一旦幼苗生長至兩葉一心,應當第一時間追施分蘗肥,可以運用尿素15~20kg/667m2進行撒施或者窩施。
在整個生育階段,上廂切記不可出現淹水情況,并對地下水位進行適當降低,使廂面處于干燥狀態之中,注重對赤霉病、白粉病、蚜蟲、銹病、灰霉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預防。
2.1.1 勞動力投入比較。勞動力投入包括許多方面,例如:播種、管理、整田作業、施肥、收獲、除草等。其中,收獲、管理、除草所投入的勞力基本相同,可以忽略。主要比較整田作業、播種、施肥三個方面的投入。在每667m2整田作業與播種、施肥的勞動力投入中,相比較于常規種植,免耕種植分別能夠節約70元與42~44元的勞動力投入。
2.1.2 肥料投入比較。在每667m2肥料投入對比分析中,相比較于常規種植,免耕種植能夠節省8元肥料投入。
2.1.3 冬水田免耕種植與常規種植產出比較。所謂的產出不會對生物產量進行考量,指的是所有播種方式的小麥產量。主要比較的是常規種植、稻草覆蓋點播、免耕點播、免耕撒播。相比較于常規種植,免耕種植具有明顯的增產增收優勢。
3.1.1 有助于對土壤結構進行改良。通過免耕種植的運用,能夠避免對土層結構造成影響,確保有效組織的生成,能夠加快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與此同時,耕作層具有豐富的肥料含量,加之所覆蓋的稻樁,便于開展秸稈還田工作,能夠提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并補充大量微量元素。
3.1.2 有效減少濕害。利用免耕種植,能夠有效避免積水情況的產生,為排水工作的開展創造便捷的條件,進而避免濕害死喵情況的出現。
3.1.3 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在常規種植中,由于不能夠保證通風的暢通性,濕度比較大,容易引發病蟲害。通過免耕種植,能夠確保自然通風,對病蟲害生存環境起到一定的惡化作用,進而減少病蟲害。
3.1.4 有助于對后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改良,實現后作物的增產增收。通過免耕種植,能夠對土壤的通透性起到一定的改進作用,減少赤枯病的發病情況,進而實現水稻產量的增加。
3.2.1 有助于勞動力缺乏這一矛盾緩解。利用稻田免耕種植技術,能夠明顯減少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由于該技術所要求的難度系數比較低,大多數人都可以開展相關操作,對我國當前勞動力緊缺這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3.2.2 降低工作難度。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與水平比較低,未在全國范圍內對機械化技術進行大力推廣,加之,農村耕牛數量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針對我國當前農業情況,對冬水田免耕種植技術進行普遍推廣與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工作難度系數,使耕作難這一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3.2.3 增加復種指數,緩解人口與土地矛盾。通過開發并運用冬水田免耕種植技術,能夠實現小春作物種植面積的增長,實現單位面積復種指數的提升,將有效的土地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擴大復種指數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人口與土地矛盾得到解決,實現小麥的增產增收。
小麥是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農作物,通過對冬水田免耕種植小麥技術的研究與其經濟效益的分析,能夠有效提升其種植效果,給社會和生產帶來更大效益,促進社會與市場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長瑞,朱兵.小麥免耕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2014(08):104.
[2]王萬青.稻草覆蓋免耕與常規種植小麥效益對比及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06):109.
[3]金亞征,忻龍祚,王建民,丁麗梅.華北平原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區長期秸稈全量還田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14,30(03):52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