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夷
(桂林旅游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6)
1.1.1 旅游資源豐富。蓮塘村位于興安溶江鎮北部,距興安縣城21km。蓮塘村環境優美,旅游景點豐富,如洋溢歷史文化氣息與現代文化特色的古樹坪廣場、恬靜淡雅又不失芬芳的竹林公園、充滿生機與碩果累累的遼闊葡萄園林等,豐富和極具特色的旅游資源為溶江鎮蓮塘村提供可觀的旅游市場前景。
1.1.2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溶江鎮蓮塘村于2009年被評為全區新農村試點,投入資金370多萬元,完成房屋立面改6 400m2,完成道路硬化長4 500m,面積12 500m2,修建2 000m長的排水溝,并建有蓄水池。此外,溶江鎮蓮塘村還針對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了服務站點,其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
1.1.3 標志性的旅游產品——葡萄。溶江鎮蓮塘村有“廣西葡萄村”的美譽,葡萄種植以美國巨峰葡萄、紅提和歐亞品種為主。葡萄品質優良、香甜可口、知名度高,吸引了眾多游客。目前,蓮塘自然村種植葡萄大約26.67hm2,已成為全縣葡萄節指定的參觀場地,葡萄種植技術和葡萄品質都處在全縣領先水平。
1.1.4 享有眾多美譽,發展前景好。溶江鎮蓮塘村不僅享有“自治區文明村”之美譽,而且還有其標志性的“廣西葡萄村”之稱,是興安縣現代特色農業(葡萄)核心示范區的中心地帶。此外,還被國家評為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模范村,是桂林旅游發展前景較好的旅游村莊。
1.1.5 鄉村旅游迎合消費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隨之增強。由此,以前單一的旅游產品不再適合的消費者需求,而溶江鎮蓮塘村的鄉村旅游恰恰抓住消費者這一需求,側重于為消費者帶來不同與往的消費體驗,感受特色村落古樸風情,在紛繁復中淡定,于喧嘩下里靜謐。由于追求心理需求的消費群體日益增長,使得蓮塘村葡萄民宿的旅游線路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1.1.6 政府的大力支持。溶江鎮蓮塘村于2009年被列為全區新農村試點,投入資金370多萬元;2011年投入45萬元修建葡萄觀光長廊和葡萄培訓示范基地。政府已制定促蓮塘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房屋立面改補貼政策。2011年自治區科技廳在溶江鎮開展“南虧優質葡萄標準化栽培技術應用”項目驗收成功。無論是政策上還是經濟上或其他方面,政府為溶江鎮蓮塘村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持。
1.2.1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據調查研究,蓮塘村村民小學學歷占30.12%,初中學歷占42.03%,高中學歷占15.78%,大學學歷僅占5.07%,村民的學歷水平以初中、小學居多,大學學歷所占比例甚小。由于村民文化水平的不高導致對新事物認知甚少,思想相對落后,從而阻礙鄉村旅游開發進程。另外,大多數村干部文化水平也不高,要科學領導村民開創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
1.2.2 缺乏旅游開發資金。政府雖給蓮塘村旅游開發下撥了一定的資金,但要打造鄉村旅游村工程,需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支持,而蓮塘村目前的資金狀況遠不足以支撐蓮塘村發展和完善鄉村旅游開發。此外,政府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夠給蓮塘村旅游開發帶來一定的制約。
1.2.3 旅游開發意識較低,未能提供有力的支持。經走訪調查,溶江鎮蓮塘村的村民對農家樂的了解甚少甚至不了解,村民的旅游開發意識相對較低,從而造成政府對鄉村旅游扶貧開發工作無法順利進行,缺乏村民人力物力上的積極配合,鄉村旅游開發舉步艱難。
1.2.4 旅游產業規模較小,服務設施相對落后。蓮塘村的旅游服務設施遠未達到國內其他知名旅游景區水平。村里沒有為游客提供的營業超市,以及旅游紀念品很少。此外,景區內還未提供游客住宿的酒店或旅舍,旅游交通工具還未完善。另外,旅游產業規模單一,沒有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等一條龍的旅游服務產業。
1.2.5 景區對外宣傳力度不夠。旅游景區的宣傳是旅游景區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榕江鎮蓮塘村前期旅游開發沒有加大力度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對外宣傳,從而造成鄉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費市場小,以至擴大旅游產業規模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據調查研究,溶江鎮4.8萬人口中種植葡萄的人數占總人口數的70%以上。由此可見,葡萄種植是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撐。當前,溶江鎮開展園林采摘銷售規模并不大,通過引入園林采摘銷售模式,聯合擴大種植規模,可使其規?;蛯I化,從而提升溶江鎮特色產品的知名度,進而使其品牌聲譽得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收入。
據《廣西統計年鑒(2017)》統計,2016年桂林旅游總消費為637.30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 287 124人次,接待國內游客5 152.55萬人次,可見,旅游業是桂林最具優勢、最具品牌效應、最具綜合競爭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溶江鎮的特色產品宣傳與營銷應融入桂林地區旅游發展當中,與相關旅游社合作,設計特色旅游路線,讓游客于溶江鎮駐足觀賞、采摘葡萄。通過依托其農產品資源,打造集林果采摘、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努力打造以葡萄為主的旅游觀光生態園,以發展生態鄉村旅游產業,扶持鄉村旅游持續發展;
溶江鎮葡萄種植面積超4 666.67hm2,年產量超過20萬t,規模大、產量高。探索農企合作新機制,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搭建農企合作平臺,共建融合示范基地,與生產葡萄酒、各類葡萄食品等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加工、包裝提高葡萄附加值,從而確保葡萄有路可銷、穩定盈利點,進而增加居民收入。
對蓮塘村村民開展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知識宣傳普及、鄉村旅游發展狀況調查、技術入戶幫扶指導、農家樂和民宿經營管理培訓等服務,提升其鄉村旅游品質和影響力,并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激發鄉村旅游的創造活力,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鄉村生態旅游建設新局面。
搭建“一網一庫兩微三店鋪”電商平臺,包括一個網站、一個旅游資源數據庫、微信和微博以及淘寶店、京東店和微店等3個網店。組建電商扶貧專業合作社,幫助貧困戶開辦農產品銷售網店、幫助貧困戶成為產品的供應商,進一步搭建電子商務平臺,以帶來更多的商機,促進當地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首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并制定當地鄉村旅游扶貧發展規劃和政策,明確該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的定位、范圍和路徑。其次,要通過有力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嚴格的監督管理,鼓勵和引導鄉村貧困農民融入鄉村旅游開發、發展和經營之中。再次,要加強和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整治、道路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1]
要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以鄉村旅游產品為紐帶,以鄉村特色產品為核心,實現旅游產業開發和新突破。鄉村旅游要在鄉村性、地域性和全域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例如古民居、古樹、鄉村景點、特色文化等旅游產品要素,并基于鄉村旅游游客的休閑、度假、養生、購物等需求,開發出使村民積極參與和經營的鄉村生產型、生活型和生態型旅游產品,實現盈利,提高村民收入。[2]
通過挖掘當地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農事節慶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打造區別于其他鄉村旅游的獨特賣點,培育打造鄉村民族特色旅游品牌,用其品牌的號召力吸引游客。另外,品牌創建初期,一定要做好品牌的營銷推廣,可通過報紙、電視等媒介開展對鄉村旅游扶貧的進行宣傳,推動社會支持和參與。在鄉村旅游品牌的推廣中,要充分宣傳該村旅游扶貧情況、農特產品、民宿客棧等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度假生活理念等,進而全方位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形象[3]。
保護傳統生態農耕文化、踐行綠色旅游發展觀,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內容。都市居民愿意到鄉村旅游,不僅感受富有文化內涵的民族風情,更要體驗鄉村獨有的農耕原生態生活。因此,鄉村旅游要得以可持續發展,經營者們應秉著生態旅游發展理念,保護本土原生態特色風景和氣息,結合鄉村原生態民族文化、原始自然風光、原貌歷史遺存等鄉村旅游資源優勢與潛力,實行全域民族鄉村旅游保護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峰.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與策略深化[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16(10):212-217.
[2]鄧維杰,何海燕,朱淑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困境與對策[J].農村經濟,2017(12):44-49.
[3]葉晨曦.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模式與發展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7(1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