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豪
【摘 要】口語傳播是人類最基本的傳播形態,從傳播媒介的發展脈絡來看,傳播學者把基于不同的傳播媒介而構建起來的文化進行了區分,把文字誕生前的文化稱為原生口語文化,把印刷術誕生后的文化稱為書面文化或印刷文化,而把電子時代的文化稱為次生口語文化。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尤其是隨著微信的發展,口語傳播又得到了新發展,筆者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口語傳播;微信;新媒體賦權
口語傳播不僅是人類傳播活動的肇始,還是使人類擺脫蒙昧,促進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西方的speech communication就是中文的“口語傳播”,在我國,傳播學者非常重視對書面語言的研究,但是對于口頭語言的研究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口語研究比起書面語言研究,多了一道轉換程序,需要將口語內容轉換為書面語言。不過近些年,隨著電子媒介的出現,溝通效率的提高,人類口語溝通方式也發生了全新轉變,這不僅僅消除了溝通的局限性,還讓人類的口語溝通發生了質的飛躍,出現了碎片化、符號化的轉變,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口語傳播。總的來說,口語傳播研究目前大致有三種方向:一是口語交際研究,偏向于文學研究、文字研究。二是口語表達研究,更像是在進行藝術研究。三是口語傳播研究,偏重于研究傳播方法、傳播途徑。三者各有側重,呈現出不同的研究特色,但是關于口語傳播和某一具體傳播媒介的關系研究較少。
縱觀口語媒介變遷的歷程,不難發現口語傳播的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口頭傳播為主”的小眾傳播;第二階段是在“以文字為主”的小眾傳播時代,文字成為特殊階層的特權,大眾傳播將文字傳播的壟斷推向巔峰,口語傳播受到忽視;第三階段是“電子口語”的出現將口語傳播帶向復蘇;第四階段是網眾傳播的勃興,新媒體的流行使口語傳播的人性化傳播理念高度回歸。
傳統的口語傳播是“現在進行時”。由于聲音的易逝性和傳播范圍的局限性,傳統的口語傳播需要傳受雙方的即時互動。與文字交流最大的不同是,口語交流必須是面對面的,總是最大程度地將交流的人整個卷入交流場域,且口語交流特別依賴于人的記憶。當我們要說點什么或寫點什么時,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調動記憶。心理學把記憶定義為“存儲和提取信息的容量”,失去信息的存放和提取能力,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無從談起。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即時通訊軟件如同雨后春筍般涌出。微信自2011年1月21日面世以來,就一直在占據著手機通訊市場。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截止至2013年12月微信日均活躍用戶超過了一億,一躍成為了我國最通用的即時通訊軟件。
在新的媒介環境中,聲音符號乃至未來的影像符號將重回重要地位,人們由面對面的交流發展到文字書信交流,又再次回歸到面對面的交流,與新的媒介形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此外,很多微信公眾號也嘗試進行口語播報(語音播報)。
(一)新媒體賦權
口語傳播這一傳播形態經歷了多次起伏,到移動新媒體時代,其重要性又再次凸顯。這種變化與傳播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媒體的技術賦權為大眾自我表達提供了條件,公眾更愿意利用新媒體來表達自己。
賦權,又叫增權,出現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寬泛而又多層次的概念體系,主要“指下屬獲得決策和行動的權利,它意味著被賦權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權和獨立性”。[1]
賦權中的“權”并不是單純的指向權利,而是一種能力或者行為。賦權是變化的,是動態的,通過給予弱權或者無權的群體能量,讓這個群體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國學者丁未提出,賦權作為一個互動的社會過程,離不開信息溝通與人際交流,所以它與人類傳播有著天然的聯系。新媒體賦權指通過QQ、博客、微博、微信等平臺讓社會成員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
(二)微信社交平臺上的口語傳播
1、微信的技術變革推動口語傳播,是對碎片化時間的最大化利用
技術決定論的擁護者認為,技術的革新才是推動傳播形態變化的唯一因素。這一點在口語傳播方面體現得非常明顯,確實因為相關的硬件設施有了關鍵性的突破,口語傳播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稍微梳理一下人類的傳播方式變化即可發現,在史前時代,因為沒有文字,人類主要通過口語傳播,在文字出現后,伴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或者信件成為了主要的傳播信息方式。隨著無線電傳輸信號的發明,聲音傳播又重回主角地位。電視機的問世,讓影音同步傳播成為可能,人類又回到最熟悉的面對面傳播,但電視傳播更多的是單向的,傳播的主動權控制在新聞媒體手中。而如今,在新的移動通訊時代,聲音傳播再次超越影像傳播,是因為其傳播成本低,開放給了更多弱權者。
除了使用門檻低,微信的語音功能使得傳播的信息在時空上既分離又聚合,微信支持發送語音內容,除了聲音符號本身,環境音也能被收錄其中,收訊息的維度一下子增大了很多,還能夠通過音量和語氣甚至停頓聽出發信人的心情、語氣、口吻、態度等等。此外,能夠還原發信人正處在的環境,也迎合了現在人生活節奏的碎片化。即使收信人沒有第一時間打開這段語音,也可以聽取“留言”。這不僅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還突破了時間的限制,且成本低,微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此。
2、微信的大眾化轉向推動口語傳播的回歸
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影響受眾接受度的第一道門檻是是否平等和免費,即人們是否能普遍接觸到,是否能全面的鋪開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使用者是否會感受到明顯的束縛。不論是收信人和發信人之間的平等性,或者使用者與平臺之間的平等性,在互聯網時代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社會性媒體如果想要順應用戶的需求,就應該體現出親民的一面,滿足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明顯的或者潛在的需求。微信正是因此而被使用者青睞。
3、微信的技術發展使口語傳播具有了延時性
一般而言,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交流方式。英尼斯的“傳播偏向論”認為,傳播和傳播媒介具有口頭傳播的偏向與書面傳播的偏向,時間的偏向與空間的偏向。麥克盧漢將其概括為,“口頭和耳朵的傳播受到時間的束縛,眼睛、文字、書面的傳播受到空間的束縛”。[2]因此,口語在傳播過程中不易被保存。
盡管電話、手機等媒介工具都是以傳播口語為主,但微信實現了隨時對已發送語音消息的保存。如果說以前的口語傳播打破了空間的跨度,那么微信還打破了時間的限制。以往在人際傳播中,口語傳播具有同時性,雖然電話、網絡語音等方式可以打破對聲音的空間限制,但在時間方面還有較大的限制,進行交流的雙方一般要同時在場。傳統的口語傳播無法被保留和記錄,而微信中的聲音信息能夠被儲存,不僅可以反復收聽,還可以收藏、轉換成文字,方便保留,交流的雙方或多方不必同時在場,實現了聲音傳播的延時性。
4、富媒體特征,追求更多元的傳播方式
人們對于社交的需求是多元的。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人們的需求更是鱗次櫛比,微信由于其母公司為騰訊,獲得了很多得天獨厚的資源,可以兼容QQ的很多功能。其中不僅同步了QQ的通訊錄好友,還能收到QQ電子郵箱的郵件。并且微信在持續開發更多的功能,除了朋友圈之外,微信還添加了移動支付,小程序等等與現實生活不可分割的功能,更進一步地增強了用戶的粘性。由此看來,微信雖然起初是以語音溝通為起點,但是隨著其功能的增加,其社交屬性也在不斷放大。尤其是朋友圈這一功能,更是成為了當代人們社交不可或缺的工具。既具有私密性,又可以選擇性公開,滿足了人們對于人際關系掌控的渴望。好友之間,只要授權,就可以自由交流,但是也不會打擾到不是這個圈子里的其他人。這樣的環境,也為口語傳播提供了條件。
(一)過度口語化
社會交際的需求是語言風格形成的客觀基礎,它因適應不同的交際目的、內容、范圍而形成。人們在微信對話中采用的口語風格往往能夠拉近交流距離,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受口語影響,微信語言呈現出“方言化”的趨向,每個交際圈子都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而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此外微信上的語音翻譯功能只適用于普通話,這就不能排除不是一個方言語系的人們交流時存在交流的障礙,而口語交流的內涵也大打折扣。
(二)對口語的弱控制易引發人際交往的失范
微信是一個私密性較強的空間,對交流私人化的保障使得多數信息難以進行后臺驗證,很多文字方面的信息都難以管控,而語音信息更難以監管,隨著用戶非理性化的溝通趨勢增強,極可能造成此空間充斥不文明話語,引發口語交際的失范。
(三)碎片化的口語傳播,加大了交流成本
這也是信息碎片化帶來的弊端,人的注意力很難像往常那樣集中。尤其是微信本身能夠存儲語音信息,那么信息接受者可以不及時回復,這樣無形之中也就加大了雙方的交流成本。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社交通訊工具的微信,正是因為使用門檻低和自由的屬性吸引了廣大的受眾。但是,如果沒有有關部門的監管,網絡垃圾信息勢必會在微信中蔓延。如今,對于文字監管的有關技術已經日益成熟,能夠通過關鍵字檢測及時發現并截流惡意言論。但是對于語音的監測分析要想達到和文字監管一樣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監管部門要大力發展技術,新媒體的使用者們,尤其是充當著意見領袖的使用者們的文化素養和自律性也是影響互聯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勵技術上或者傳播形式上利用技術的革新帶來耳目一新的變革,堅決抵制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和匿名性在網絡中傳播不健康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微信在社交平臺上作為口語傳播的良好平臺持續健康的發展。
注釋:
[1]丁未.新媒體賦權:一種實踐性的社會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0):79.
[2]何道寬.加拿大傳播學派的雙星:伊尼斯與麥克盧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5):97.
參考文獻:
[1]張國光.融合之境——口語傳播修辭新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武曉偉,張橦.新媒體對社會邊緣群體的組織化與賦權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03).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