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場 王蒸
摘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部門要緊緊圍繞學校內涵發展內容,學懂弄通與農林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相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堅持入心入腦,推動思想變革,并結合校辦產業發展定位、轉型升級等新要求,活學活用黨的創新理論,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超前意識,真正實現弄通做實,以創新的理念開展校辦產業工作。
關鍵詞:新思想;新理念;校辦產業;內涵;發展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為今后一個時期高校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內涵式發展是出自內在需求,通過內部深入改革,激發活力,增強實力,提高競爭力,在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中,實現實質性跨越式發展。它強調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實力增強,是一種相對的自然歷史發展過程。內涵式發展對于高校來說,就是注重學校理念、學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設的工作思路。
校辦產業處作為北京農學院校辦產業管理部門,肩負管理大學科技園“三場一樓一基地”、服務保障教學科研和發展校辦產業的重任,必須緊緊圍繞學校提出的一級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科研團隊建設、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隊伍建設等內涵發展內容,熟練掌握黨的創新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與校辦產業發展特別是與農林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相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并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做實。
一、不斷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真正做到學懂弄通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掌握的那點知識,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就像一個雜貨鋪子,沒貨了就辦不下去,需要進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內容豐富深刻,黨的創新理論內容為大家補充知識提供了不斷的“源泉”。校辦產業從業者要通過黨員在線學習、領導干部在線學習、黨風廉政在線學習、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十九大精神學習培訓以及黨組織中心組理論學習等方式自我加壓,通過辛苦的學習,學習好掌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熟練掌握并不斷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知識的吸收學習,也為今后推進校辦產業轉型和內涵發展儲備足夠的“存貨”。
校辦產業從業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的職能之一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目前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正由高校為主導的供給驅動向行業企業為主導的需求驅動轉變。高校作為培養優秀人才、提供優秀人才的供給方,必須及時適應供給側主要矛盾的變化,跟上供給方的需求。 比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等等。《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將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明確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將發展目標定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并提出“要堅持鄉村觀光休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推動鄉村觀光休閑旅游向特色化、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將鄉村地區建設成為提高市民幸福指數的首選休閑度假區域”、“要依托京郊平原、淺山、深山等地區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古跡等人文資源,打造平原休閑農業旅游區、淺山休閑度假旅游區和深山休閑觀光旅游區”等等。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要“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等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這些新思想新要求的變化,意味著對高等農林教育的需求,對農林業發展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北京農學院作為駐京高校之一,特別是作為北京市屬農業高校,必須著眼北京城市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著眼市民對宜人的綠色休閑空間和宜居宜業環境的需求,著眼對城市發展轉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環境建設和城鎮一體化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要求,學好用好這些新理論,更大力度地推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推進都市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二、堅持將黨的創新理論入心入腦,真正推動思想變革
校辦產業從業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內容豐富深刻,僅僅通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就想真正地學深學透,深刻領會其思想內涵,并真正地融會貫通于工作實踐,絕非容易之事。學習十九大精神,學習北京市城市規劃,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都不會直接告訴大家所從事的某項具體工作該如何開展、某項具體事情該如何處理,更多的則是于潛移默化中改變大家傳統的思想觀念,指導大家抓住新時代新機遇,站在新起點奔向新征程,以新的理念推動工作和事業進行轉型發展、內涵發展。
常言道,“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校辦產業從業者必須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真正推進思想變革命。要知道,以前的工作實踐雖然為校辦產業從業者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經驗都有其歷史局限性,特定條件下固然能推動實踐,如果僅一味盲從、不知變通,非但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會約束大家的思維,甚至阻礙事業的發展。校辦產業從業者必須要看看哪些經驗哪些需要淘汰、哪些需要推陳出新,防止拿著“舊船票”想登“新客船”。推進農林院校校辦產業轉型與變革,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打仗,只不過作戰對象不是敵人,而是影響和阻礙我們創造力發揮的思想觀念、思維定勢和經驗習慣等。在當前這種資源整合的年代,雞叫了天會亮,雞不叫天也會亮,決定天亮的不是雞,而是斗轉星移,趨勢在變,思維不變,只能被快節奏的時代淘汰。校辦產業從業者必須堅持用創新驅動,防止不破不立,堅決克服那種“這不敢動、那不能改”的守舊守成守常心理,堅持揚棄結合、破立并舉,激揚自我否定之勇氣、敢為人先之銳氣、舍故圖新之豪氣,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氛圍。
三、切實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真正實現弄通做實
深化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要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北京市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習近平兩次視察北京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要內容,在學深悟透學懂弄通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在做實和融會貫通上下功夫。要結合校辦產業的發展定位、轉型升級的新要求,活學活用黨的創新理論,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超前意識,堅持以創新的理念開展校辦產業工作。
具體到北京農學院校辦產業管理部門,就是要以發展的長遠眼光規劃科技園林場建設,導入農業眾籌、農業金融科技、共享農莊等現代化農業發展新理念,利用“旅游+”、“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與社會資本聯合,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堅持鄉村觀光休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在天河川溝域打造田園綜合體類型的休閑林場,從而形成整條溝域的休閑游樞紐,并進而將溝內沿途景點珍珠串串一樣串起來,以大帶小形成規模聚集效應,實現幫民富民和溝域經濟發展的目的。要著眼疏解非首都功能,清理大學科技園示場低端商戶,引入符合政策和環境發展要求的汽車充電樁項目,深入思考基地今后的發展方向,并委托專家團隊進行論證和規劃,設計“五區一中心”的功能區域劃分,對目前較為低端的運營模式進行轉型升級。要拓展深化績效管理做法,在學校探索商鋪經營權招標,以目標牽引經營理念與思路變革,探索性開展實驗耗材經營創收,大力提升經營效益。要著眼資源開放共享,大力推動危險化學品統采統管,與兄弟處室共同推動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償對外開放服務,推動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建設,利用首都創新券將學校的科研力量和人員有償對外開放,為老師和學校引入橫向課題經費。要著眼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利用科技綜合樓大力推動垂直農業孵化器建設,帶領團隊朝著打造省部級和國家級品牌創業中心的方向努力。要著眼提升管理效益,強化層級管理,規范請示報告,按程序處理事務,明確科室職責和人員分工,推進科室和人員按崗履職,讓科室獨立思考并完成工作,讓員工快速成長為業務能手。
總體而言,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新理念新要求為指導,以務實的工作作風,主動到撲到一線去,沉到前沿去,將新的崗位作為開展新事業創建新成就的起點,一切歸零,華麗轉身,揚鞭奮蹄,從新的起點奮斗出發,跟上發展大形勢,勇于闖出新路子,付出青春無限芳華,不忘初心無問西東,負重奮進砥礪前行,推動校辦產業轉型發展,為學校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做貢獻,為學校建設現代都市型農林大學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