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未取得預期教學效果,與考核方式不夠完善、不盡合理有莫大的關系。為促進考核方式的客觀全面,本文試從降低閉卷考試成績比例、完善平時成績構成、量化考核學生實踐活動、延展考核期限等幾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考核方式;知行合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了提升該課程的實效,任課教師需要密切關注教學的各個環節,而考核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了解教師教學情況的重要手段,值得認真探究。教育部曾強調“堅持知行合一原則,創新考試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1]。改革現有考核方式能有效落實教育部的政策,順應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其對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
一、當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當前各高校較為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是采取閉卷形式,以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為主,輔之以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又由考勤、作業、筆記、課堂提問等子項目構成。比如我所在的黃岡師范學院針對學生學科背景的不同,設置了三種卷面分和平時分的比例,即文科七三開,理科六四開,專科和藝術類五五開。如此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們知識貯備和專業基礎的差異,希望能更加有的放矢,但這種考核方式的弊端也較突出。集中表現為兩點,一是閉卷考試始終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點桎梏于知識層面,老師習慣照本宣科地來灌輸,學生選擇考前突擊死記硬背,容易出現部分同學臨時抱佛腳輕松取得高分,而另一部分平時注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素養的同學因理論基礎不牢靠或發揮失常,反而成績不佳,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二,平時成績的組成均是圍繞著課堂,沒有擴展至學生學習生活的寬廣區域,課堂上的四十八個學時與長達三至四年的大學生涯比較起來,占比較小,難以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甚至會滋生知行分離等不誠信現象的發生。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考核方式改革的意義
(一)考核方式改革吻合課程特點
閉卷考試主要考書本上的內容,側重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常有較為確切的標準答案,適合于數學、英語等科目。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等方面的教育為主要內容,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教導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一門必修課程。通常開設于大一年級的第一學期,作為學生步入大學的入門課程,其設置的核心在于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自身素質修為。單純使用閉卷方式,一味追求卷面高分,并不符合該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即使與其它的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側重理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具有歷史教育的獨特功能,《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只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最強,對知行合一的要求更高。
(二)考核方式改革有助實現教學目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大學生應該以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為根本要求,夯實綜合素質基礎,著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并不停留在知不知道德要求,懂不懂法律規定,而是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通過實踐體驗和感悟內化其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布魯納曾經說過:“真實的獲得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2]科學的考核方式應成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的橋梁,有針對性地圍繞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展開考核能調動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把外在的道德和法律要求變成自己的內在追求,從而不斷地完善人格。
三、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考核方式的具體措施
現有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制約著教育教學功能的發揮,對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嘗試。
(一)降低閉卷考試比值
傳統閉卷考試能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與鞏固,應當予以保留,但適當降低卷面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最多占到40%。考試題型多樣化,不出名詞解釋這種單純依賴記憶的題型,擴大試卷中情景假設判斷、案例分析、熱點問題探討等類型題目的比重,檢測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完善平時成績構成
通過平時成績來引導學生注重學習和積累。首先是考勤,每次上課都應當記錄考勤,而不是隨機抽查,一方面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對紀律觀念的培養。其次是作業,作業形式多樣,可以是課后思考題中理論性最強,學生最不容易把握的題目,也可以是讀后感、觀后感、法庭審判觀摩心得等,次數保持在六次左右為宜。再次,強制性要求學生上課記筆記,記筆記有助于強化記憶,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最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設置課堂討論和提問,調動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每月組織一次分組展示活動,通過小品演示或者班級辯論等形式,學生自由組隊,團隊協作,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三)量化考核學生的實踐活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標需要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得以實現,這里的“實踐活動”既包括校內舉辦的諸如演講比賽、征文大賽、運動會、文藝晚會等,也包括學生在宿舍內的表現,還涵蓋了其在校外參加的社區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學校搭建廣泛的社會實踐平臺,指導學生在現實中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將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習生活中的身體力行。所有實踐活動中的管理者,如班主任老師、輔導員老師、宿管中心工作人員、社會活動負責人等都擁有對學生進行考核的資格。各高校結合本校實踐活動的特色,制定科學全面的量化考核指標,公正衡量學生的實踐表現,著重考察其是否積極進取、遵紀守法、愛護公物、創新創造、樂于助人、善于團隊合作等,通過實踐學習的途經使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得到提升,尊法守法觀念得以加強。
(四)延展課程考核期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開設于大學第一學期,但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養的考核,絕不應終結于這一個學期,而應以此為契機和起點,將考評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學生每天都處在被考評的環境下,才能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不為加分而故作姿態,不因暫時落后而自暴自棄。保持動態的、連續的考核方向,符合學生思想循序漸進的發展特征,也符合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積少成多的積累規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知行合一”,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不斷因地制宜改革創新考核方式。將考核和育人導向緊密結合,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不斷推進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14/09/19421659_645486878.shtml
[2]夏瑜 郭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全過程量化考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1):243-244.
作者簡介:劉瓊,1979--- 畢業于西北政法大學,現執教于黃岡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