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高職《基礎會計》第一堂課的教學,關系到整個學期課程內容講授的順暢度,值得任課教師花心思和精力去設計和探索。本文從課前準備、第一堂課設計和課程框架、邏輯主線等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第一堂課設計;邏輯主線;資金運動圖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深知開學第一堂課的重要性。如果第一堂課上好了,上精彩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那么往后的教學過程就會輕省許多;反之,如果第一堂課過于倉促設計,面對初次見面的新生面孔,沒有建立起必要的連結,那么往后的課程就會被動許多,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補救這一缺失。因而,本人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探討如果開展《基礎會計》第一堂課的教學設計,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提前備課,備心情
愉快的暑假模式讓老師們身心全面放松,自由、安逸甚至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往往會在臨開學前面臨輕微焦慮和不適。為了盡快投入新學期的授課模式和狀態,一般要求教師在開學前一至兩周進行自我調整,調整心情,調整作息習慣,進行如下備課工作:準備教案、授課計劃、課件PPT;在開學報到當天,拿到學生點名冊,提前熟悉學生名字(有無生僻字)、生源地、職高還是高考生進來,有無會計基礎,做到心中有數。
一般來說,京外生源的質量較好,高考錄取分數較高,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比較懂事好學,課堂管理較輕松愉快;只是部分生源籍貫是貧困地區(比如甘肅)的學生,還得關注其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如何,是否申請貧困生困難補助,因為這關系到學生的性格、自信與否,敏感程度,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適時予以關注和鼓勵;而京內生源的質量,客觀來說,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形勢的嚴峻和激烈化競爭,而逐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中專、職高錄取進來的學生,大部分存在厭學、沒有目標,自由散漫、純粹混文憑等現象,明顯加大課堂管理的時間成本和情緒調整。而少部分自主招生的學生也不乏優秀人才,接受過比較系統的會計專業訓練,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較強,這部分學生可作為會計技能大賽的種子選手進行培養。
二、構思、設計第一堂課
開學第一堂課,是教師與學生初次面對面的較量(博弈)過程,老師在自我介紹、認識學生的同時,新生們也會暗中觀察授課老師的著裝打扮、脾氣好壞、講課風格等等。所以教師應注意衣著得體,在自我介紹環節中可適當穿插、分享自己的大學經歷,選擇專業的迷茫,機緣巧合下接觸會計、愛上會計、成為會計教師等心路歷程,從而與學生拉近距離;在學生的自我介紹中,可以采取破冰方式,針對學生彼此之間也尚未熟悉的特點,可以采取“姓名+籍貫+特長/愛好”方式,每個人在自我介紹之前,先重復上一個同學的姓名、籍貫和特長愛好,這樣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傾聽,可避免為了介紹而介紹的尷尬,活躍氣氛。
開學第一課,教師要著重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新學期新目標,讓他們以積極的、健康的新面貌來迎接新的學習之旅。目標的設立有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兩種,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長遠目標規劃即大學三年的奮斗目標是考取初級會計職稱,在會計證取消之后必須列入第一考慮范圍,拿到該證書才能在個人簡歷和就業市場上獲得優勢權;短期目標有報考英語AB級,這是取得畢業證書的最低要求;而個人成長塑造方面可以通過積極競選院系學生會干部、班干部、社團活動等加以鍛煉。對于有強烈升本意愿的新生,可以幫助其對升本條件和政策的了解,提早做計劃。鼓勵學生多多閱讀,充分利用學校高大上的圖書館,告別網絡“片段式”閱讀,多讀書、讀好書。
三、介紹《基礎會計》課程的框架和邏輯主線
根據以往的課堂實踐經驗摸索得出規律,第一堂課其實并不適合一上來就開講新課內容,倉促進入新課教學反而讓學生有很強烈的不適應感,因為他們同樣需要時間進行調整,適應新學校新環境新的學習節奏。這時候,可以不急于講新課,但是可以給學生鋪墊一下這門課的特點、總體的框架,思路還有兩條清晰明確的邏輯主線,讓學生對《基礎會計》這門課程有個大體的印象,知道側重點,重點章節的學習。
《基礎會計》課程的第一條邏輯主線就是資金運動圖,所謂的資金運動就是以貨幣核算為主的價值運動。對于工業企業來說,一個完整的資金運動圖如下所示:即資金的籌集→供應→生產→銷售→利潤形成與分配→資金退出。每個環節涉及到的會計科目,賬戶對應關系,以及會計分錄是學習的重點。
《基礎會計》課程的第二條邏輯主線就是會計核算的七方法,如下圖所示。眾所周知,會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和實操性,會計核算的業務流程有七步,分別是: 設置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這是這門課程學習的又一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讓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崗位和流程有個大致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