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念 徐詩琪 況琪琦 余雪敏 吳茜
摘要:位于羅云鄉和興路18號的羅云和興小學是羅云鄉唯一的一所小學,經過政府多年的改善,其教學設備和教師資源都得到了提升,可在學生資源和學生家庭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羅云和興小學是本課題組的調研對象,本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隨機采訪、學生專訪等方式了解了羅云和興小學的在校學生情況、家庭教育方式、學校管理方式及理念等方面。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學校管理
一、調查背景
據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占3.3%;一方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占3.4%,無人監護人的占4% ,雖有一部分是父母在家,但由于自身素質不夠,起不了教育孩子的作用。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村小學生是由(外)祖父母教育,而這種情況將導致一個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因此我們團隊來到重慶市涪陵區羅云鄉和興小學做一個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及學校補償策略的調查活動。
二、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現狀:(壞的方面)
(一)父母長期在外。多數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因生活所迫必須外出務工,無法親自照顧孩子,只好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親戚撫養。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自身素質的不足。他們沒有明確的家庭教育意識,過分的依賴學校,對自己承擔的家長角色責任和義務沒有準確的定位。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往往就會形成一下三類:
1.重視孩子身體健康,輕視孩子心理健康;2.重視孩子學習成績,輕視孩子性格習慣;3.重視孩子表現結果,輕視教育引導過程。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的缺失。在農村小學生家庭中有父母離異或者去世的情況。在這種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都缺失了的情況下就極度容易造成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學校補償策略現狀:(好的方面)
(一)建立農村寄宿制小學。農村寄宿制小學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合鄉并鎮的推行,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家長為孩子追求優質教育,學校為整合教育資源而催生出的產物。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使更多農村孩子集中接受了優質教育,學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強。
(二)建立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機制。例如經常深入家訪。家訪是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狀況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情況后可以對癥下藥,并與家長進行深入交流,灌輸一些科學的教育觀念給家長。
(三)在教學上除了講一些必要的知識,更要在思想和行為上引導學生。
(四)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三、研究問題
(一)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嚴重,小學生存在自卑心理
在農村,大多數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的方式來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因此出現“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和“同代監護”三種類型。以上類型的家庭教育導致出現一味溺愛孩子、同代對孩子管教不嚴、忽視精神需要、監視權不穩定等現象。由于農村家庭的家長教育程度偏低,雖明白知識的重要性,但過于期待“讀書改變命運”一味地認為孩子只要讀書成績好即可,缺少對孩子的行為品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鼓勵高年級小學生講述親身經歷,但被邀的小學生都拒絕參與,原因就是不自信,有自卑心理。
(二)農村家校聯系不緊密,寄宿小學校補償機制不完善
在家長方面,家長將學生送到學校以后,便將孩子徹底“放養”,更像是把孩子放進了教育的“保險箱”,開始不管不顧,很少通過和老師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受教育情況;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外出打工,幾乎與教師零交流。農村小學大多為寄宿制學校,但由于農村經濟條件較為落后,在住宿方面,存在宿舍環境設置簡陋,例如缺少飲用水供給設備、缺少散熱設備等,不利于營造家的溫暖氛圍;農村寄宿學校在飲食方面,也存在飲食條件受到限制的問題,使留守兒童得不到很好的生活照顧。
四、建議及思考
農村小學生作為我國小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他們被動的面臨著與城市小學生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農村留守兒童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出現的一個特殊未成年群體,他們接受現在國家提出的最新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機會少之又少,家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貫穿了整個教育階段,是幼童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個前提,而對于他們來說,這往往是很缺失的。
我們上述中針對此問題已經展開了一定調查和研究,我們將具體的方案已與校方溝通,也會逐步去實行,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還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全面和家庭保持密切聯系
1.各班主任老師的聯系檔案必須完備詳細。各班主任老師要結合家長會、家訪和家長訪校的情況,做好詳細的聯系記錄,期末做為評價教師工作的一項指標。
2.教師家長相互評價,大力表彰表現優異的家長和教師。
(二)學校和教師給予困難家庭力所能及的幫助
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尤其優越性,因為其施教者是學生的父母,但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并不能很好地體現。
1.舉辦家長學習班,幫助家長樹立自覺性;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給他們傳授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介紹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有效的教育觀。
2.利用家長會、教師家訪和學生家長訪校等機會,把學生問卷中反映出的學生對家庭教育環境和對家長的不滿意之處,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向家長指出存在的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規范自己的言論和行為,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盡可能地去了解他們的想法;老師也要做好家校工作,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更多地關注和愛護;學校方面也要盡可能幫助困難家庭,盡力解決他們的需要。
總之,要想落實農村小學生的家庭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有所成效,家長、老師、學校三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夠看到希望和曙光!
參考文獻:
[1]陳芳,淺談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合作[J].新教師教學.2010
[2]張鈺,社會轉型期我國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及對策分析—以魯南地區某縣為例[D].曲阜師范大學.2014
[3]孫俊三,鄧身先.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