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密爾發展了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功利主義理論。本文主要圍繞效果論原則的確立、功利主義的定義、密爾對七種可能批評的回應、影響人們遵循功利原則的制裁力和密爾對權利、正義的解釋等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
關鍵詞:密爾;功利主義
密爾發展了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功利主義理論。本文主要依據安德森著崔慶杰、陳會穎譯《密爾》一書嘗試對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作簡要分析。本文主要圍繞效果論原則的確立、功利主義的定義、密爾對七種可能批評的回應、影響人們遵循功利原則的制裁力和密爾對權利、正義的解釋等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
一、效果論原則的確立
密爾認可效用的原則在道德學說中的重要作用。密爾為倫理學說確立了兩項原則,一是目的論原則或者說效果原則即一切行為都為達到某一目的,行為的規則要從目的中獲取;二是存在一個作為道德基礎的或具有優先次序的或起決定作用的基本原則。這實際上確立了效果論的根本原則,即不僅確立了效果原則,而且確立了效果原則的統一性和權威性。這種效果也就是功利,這為功利主義確立了根本的標準。以效果作為根本原則的合理性部分在于效果是客觀實在的,容易檢驗,也容易達成共識。但人的知行、認識和行動、動機和結果具有統一性,完全不考慮動機是有所欠缺的。而且功利主義本身也是密爾堅持集體主義動機的體現,功利主義尋求的影響之一也是在主觀上即在人們行為的動機上確立功利原則的觀念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從而尋求客觀的功利效果。因此,以具有客觀性的功利效果為根本標準容易確立一個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的根本原則,但在這一根本原則之下也應當考慮認識和動機的重要性,因為認識和動機與行動結果之間是具有統一性的。
二、功利主義的定義
那么,怎么判定效果是否正當呢?密爾用快樂主義作為判斷標準。因此,密爾以快樂主義為基礎的功利主義認為,“行為的正確與它所增進幸福的傾向成比例關系;行為的錯誤與它所產生不幸的傾向成比例關系”①,“幸福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不幸則是指痛苦和快樂的喪失”②。這為我們的行為確立起了基本原則即行為的正確要增進快樂和免除痛苦。這是能夠取得人們的共識的。這里看到了快樂和痛苦的對立,這無疑是主要的,人們確實是趨利避害的,增進快樂和免除痛苦具有作為指導原則的重要意義。但需要指出的是,還存在另一個方面即快樂和痛苦還具有一定的辯證統一性,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人們認為痛苦的事情事實上可能是快樂的基礎,人們認為快樂的事情可能隱藏著更大的痛苦。這對人們全面正確把握快樂和痛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密爾對七種可能批評的回應
密爾考慮到了七種可能的批評,他一一給予了回應。
第一種批評認為快樂主義把人生設想為“除了快樂沒有更高的目的——沒有更好的更高貴的可欲可求的東西”,“是全然卑鄙并墮落的學說”。③對此,密爾“承認某種類型的快樂比其他類型的快樂更有價值”,認為這與功利主義原則并不矛盾,因此評估快樂時應把質與量二者結合起來評估。快樂確實有層次高低之分,密爾對快樂層次的區分無疑是具有說服力的,這為人們優先追求高層次的快樂提供了理論依據。
密爾認為兩種快樂之中人們斷然偏好的一種在品質上是優越的,是更可欲的。這是有道理的,人們趨向于追求高層次的快樂而非趨向于追求低層次的快樂。但是在兩種層次的快樂中,人們也可能偏好低層次的快樂。而且,人們可能同時追求高層次的快樂和低層次的快樂,而不是只選擇追求高層次的快樂而不追求低層次的快樂,實際的情況有可能是人們以追求高層次的快樂為主,同時以追求低層次的快樂作為補充。
第二種批評主張,一方面幸福是不可能得到的,另一方面人們沒有要求幸福的權利。④對此,密爾認為“功利不僅僅包括對幸福的追尋,也包括避免和減輕不幸”,對大多數人來說,幸福是可以得到的。問題還在于正確理解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密爾認為“行為的目標不是你個人的幸福,而是所有人的幸福”⑤。密爾認為人們爭取幸福要同時顧及到每一個人,衡量行為是非標準的幸福包括所有人的幸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一個行為可能會產生很大影響,全面認識把握這種影響,確保它對所有人產生最佳結果而不是產生有害結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這體現了密爾的集體主義原則,這種要求是很高的,但也非常必要。現代社會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私有觀念基礎之上的,要求人們追求幸福時顧及對他人的影響,這在現實生活中面臨很多困難,但這的確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另外,現代社會的系統性整體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政府政策的一個行為確實可能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評估行為影響的后果確實非常之重要也非常之必要。
第三種批評認為,要求人們爭取幸福要同時顧及到每一個人會導致“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福利”⑥。對此,密爾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利己主義動機可以產生有利于所有人的最好結果,這就兼顧了個人和他人,因此顧及他人不會犧牲個人利益。這種回應有一定道理,因為個人的發展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從而有利于每個人。但說服力顯然是不夠的。我們不可能把集體利益主要建立在利己主義動機之上。動機和結果顯然具有統一性,不顧及他人的自私自利必然損害他人利益,因此密爾在第二種批評中才提出行為的目標是所有人的幸福。在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情況下,利己主義動機和集體主義顯然是有矛盾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因此需要調和,因此密爾不僅寫了《功利主義》,還寫了《論自由》。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需要調和,可以說,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個人主義即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的個人主義會促進個人利益進而促進集體利益。密爾對第三種批評的辯護不是很充分,因為就局部來看確有可能出現為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情況。
第四種批評認為,功利主義會導致人們冷淡和缺乏同情心。密爾認為可能的確如此,但慮及他人幸福與否的理論恰好不是冷淡和缺乏同情心的。功利主義強調人的快樂,也強調慮及他人幸福,因此這種批評的說服力確實不足。
第五種批評認為,功利主義是一種無神論的學說。密爾認為信仰上帝和功利主義的倫理原則是可以并存的。
第六種批評認為,人們沒有足夠時間評估行為對公眾幸福的影響。密爾認為人們能夠對行為可能的后果做出預測。這里提出了功利主義的實踐問題。一般情況下,人們可以對行為可能的后果做出預測,但對復雜情況,人們一般的預測能力顯然不夠。
第七種批評認為,功利主義可能成為為自己惡性托辭的信條。密爾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可能被謾罵,這不是理論本身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
四、影響人們遵循功利原則的制裁力
影響人們遵循功利原則的制裁力一是外部制裁,二是內部制裁。密爾認為,(外部)制裁力即“自然地置于個人或存在之上的壓力”⑦影響人們遵循功利原則,內部制裁即良知或者說“責任感”也會引導人們遵循功利原則,而且內部制裁更有影響力。密爾認為內部制裁的“道德感”來自后天教育,“即使缺乏良好的教育,人仍然天生具有強烈地接受功利主義道德的基礎”⑧。把接受功利主義道德的基礎歸于天生顯然不恰當,道德是歷史的社會實踐的產物,具有社會性歷史性實踐性。因此,現實中的道德一定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可能完全貫徹具有一定理想性的功利主義道德。功利主義要求的集體主義,在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歷史條件下實際上不可能說服被個人主義統治的人。人們自然而然考慮到的首先可能不是集體主義,而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當然,也因此功利主義強調的“所有人的利益都被平等考慮”⑨的主張才顯得非常可貴,越是個人主義盛行的時候,我們越應該強調容易被忽視的實際上是每個人利益基礎的集體主義。
五、密爾對權利、正義的解釋
密爾認為,功利之上的正義是一切道德中首要的部分,正義是社會效用的一個分支。這就是說,功利主義要求把正義作為功利作為效用來遵循。密爾認為,“在道德上或法律上侵犯他人的權利就是不公正的”⑩,不公正情形的共同之處是權利都受到了侵犯,“正當”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合法地要求社會運用力量保護他擁有的權利11。這實際上把權利、正義與功利聯系和統一起來了,為保護個人權利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某種程度上調和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這就有效回應了認為這一理論不適合正義觀念并且甚至支持不公正行為的批評。并且,密爾指出,人們對正義的概念因為憑直覺存在所以是武斷的,而功利主義用社會效用可以避免這種個人武斷的偏好12。這也是有道理的。這樣,密爾就把權利、正義融入到了功利主義學說之中,為功利主義學說增加了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作者簡介:李明(1985—),男,河北邢臺人,陸軍軍事交通學院汽車士官學校基礎部政治教研室講師,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注釋:
①②[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65.
③[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65-66.
④[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68.
⑤⑥[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70.
⑦[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73.
⑧[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74.
⑨[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75.
⑩[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80.
11[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82.
12[美]安德森.密爾[M].崔慶杰,陳會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