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上,要在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體制三者的統一中加以系統地闡釋。馬克思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特征,但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論斷的是鄧小平,江澤民進一步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把人的全面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這就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根本屬性;社會主義特征;社會主義體制;人的全面發展;本質要求
世界社會主義有著近500年的發展歷史。它的最初形態是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創立后,空想社會主義日漸失去了影響。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一直處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科學社會主義首要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實踐中長期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在社會主義發展實踐中一直在探討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都有關于社會主義的思想,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描述和總結,也根據社會主義要求和本國國情探索和形成了不同的社會主義模式即社會主義體制,但也都沒有真正意義上闡釋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并加以科學概述的是鄧小平。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深刻揭示和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和核心內容,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真正搞懂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進一步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的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把人的全面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這就使得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
一、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
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完整回答至少要牽扯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實踐這三個層面內容,也就是要涉及到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特征和社會主義體制這三個不同層次的范疇。
本質,是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哲學上講是指某類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和內在規定性。社會主義社會與其他任何社會一樣有其自身的本質規定性,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屬性,是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和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本質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始終。社會主義本質不僅適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適用于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義本質不僅適用于中國,也適用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本質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和穩定性。
特征,是指一事物異于他事物的特點,特征是本質的外在表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外在表現,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和反映,是區別于其它社會的顯著的標志。它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都應該具備的一般特點。社會主義特征主要是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識形態等基本制度。
體制,是指組織方式、組織結構。社會主義體制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模式,它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形式和社會主義特征的實現形式,是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組織形式和具體制度的總稱。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和同一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不同歷史階段,其社會主義體制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如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等。社會主義體制具有特殊性、可變性。
可見,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特征和社會主義體制是三個不同層次的范疇。
社會主義本質是對社會主義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屬性,它是社會主義特征和體制的本質,既決定社會主義的特征和體制,又通過社會主義的特征和體制來體現和實現。因此,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上,決不能僅僅從社會主義特征和社會主義體制的層次上來作解釋,還必須要在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最高層次上作出理論概括,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的實質,才能為社會主義實踐指明方向和道路,可以使社會主義建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從更高層次上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曾經在揭示共產主義社會有兩個不同階段的基礎上指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而沒有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范疇,也沒有真正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上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
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消滅私有制之后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同以往其它社會形態一樣,也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同時共產主義作為對私有財產的否定,其本身將“經歷一個極艱難而漫長的過程”①。馬克思根據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程度和成熟程度的不同,明確地把共產主義社會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1)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也就是“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通常人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列寧把它稱為社會主義社會。(2)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也就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列寧把它稱為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所揭示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不同階段是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階段,由于其發展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談到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時,馬克思說:“我們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②這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在這個階段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可能使社會產品極大豐富,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程度還不很高,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仍然存在,還保留著舊的社會分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差別等舊社會的痕跡,剝削階級殘余、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勞動者還未得到全面發展,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還沒有充分提高。在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面,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的原則,即每個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份消費資料。
后來的社會主義理論也大都是繼承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又根據各國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把社會主義的特征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動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2)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3)按勞分配。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其能、按勞分配”的制度。(4)無產階級專政。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5)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6)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科學論斷之前,盡管有關社會主義的各種理論和思想層出不窮,對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己比較清楚了,但是都沒有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上有所突破。
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并加以科學概述的是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多年來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經過深邃的思考,創造性地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就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疑慮和困惑,歸根到底也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搞清楚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認清社會主義本質。
鄧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的新的理論概括,是從我們長期以來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因而影響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這一實際出發,經過深入思考,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后提出來的。這一新的理論概括,從歷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一范疇,從更深的層次上使人們科學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從而也為探索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人們從來都沒有原地踏步或固步自封。江澤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進一步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的思想。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追求的目標。他說:“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明確地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和總體目標。這一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地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認識,這就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本質內容之一。社會發展的本質在于人的全面發展。由于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因此,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最終體現為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它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只有當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相協調時,才是真正符合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不僅應包含物質財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全體人民在精神財富上的共同享有和自身全面發展方面的共同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顯然,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個重要內容。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人的畸形發展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不僅體現在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且體現在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把人的全面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正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完美體現,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正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揚棄資本主義文明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本質要求。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致卡內帕的信中,應《新世紀》周刊“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的請求時,摘下了《共產黨宣言》的一段話作為答復。這段話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③由此可見,未來社會本質上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④()馬克思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這樣一種經濟形態。”⑤
所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指“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會因此而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⑥是指“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⑦。馬克思恩格斯預言,未來社會將實現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經濟上、勞動上和人性上的徹底解放。就是說,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不僅體力和智力得到發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人的社會聯系和社會交往也得到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還揭示了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個人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協調發展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一系列社會條件”的協調發展,就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綜觀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思想,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世界的和社會共同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多方面條件協調發展的結果。
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主要體現在(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社會關系的根本性變革,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2)社會主義實踐表明,要保持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所決定的。(3)由于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但是,沒有起點就沒有終點,這個起點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通過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永無止境,人的全面發展永無止境。讓我們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時,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
[2]江澤民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4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304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94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649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130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373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757頁。
作者簡介:雷雨,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商城縣人,副教授,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