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崇盛 漆仲權
摘要:筆者從探究的角度對人教版教材中蠟燭燃燒實驗進行了改進,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使實驗變得簡單有趣、成功率高。
關鍵詞:蠟燭燃燒實驗;實驗探究與改進;化學實驗教學
一、改進背景
“蠟燭的燃燒”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重要的探究實驗。人教版教材把該實驗安排在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個學生探究實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該實驗設計和組織的成敗會影響到學生對化學探究實驗的興趣,以及對初中化學學科的第一印象。然而我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實驗存在以下不足:
(一)用燒杯收集水蒸氣時,燒杯距離火焰高度不好掌握,燒杯太低易被熏黑,還易燙傷手;太高則收集不到水蒸氣,時間也不好掌握,燒杯出現(xiàn)小水珠后再加熱水珠就蒸發(fā)了。且本節(jié)實驗課時間是在開學后一周左右時間,九月份天氣還較熱,水蒸氣很難凝結成小水珠,實驗效果不明顯。
(二)在檢驗二氧化碳時,因燒杯敞口放置,二氧化碳會逸散,而且燒杯內(nèi)壁沾有的澄清石灰水的量有限,因此變渾濁現(xiàn)象不明顯,很難有說服力。
(三)按照教材圖示:用火柴點燃蠟燭剛熄滅產(chǎn)生的白煙,白煙易逸散,也較難成功。
(四)比較蠟燭火焰各層溫度時,伸入火柴的時間不易把握,效果不明顯。
(五)原實驗是在敞開體系中進行,二氧化碳直接逸散到空氣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實驗室開放日我對該實驗作了如下改進,效果明顯。
二、實驗改進
改進后的實驗器材:250毫升集氣瓶1只,墊木1塊,玻璃片1片,打火機1只,短玻璃管1根,細鐵絲,膠頭滴管。
(一)“探究石蠟的燃燒產(chǎn)物”實驗。
1.原實驗概況:學生按照教材的實驗要求(用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轉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很難看到水珠,振蕩后石灰水不能變渾濁。經(jīng)討論分析認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氣體溫度較高,在倒轉及振蕩的過程中,不斷從燒杯口逸出,最后所剩無幾,因此沒有足夠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2.改進方案:
(1)將蠟燭固定在墊木上,點燃蠟燭。
(2)用集氣瓶罩住蠟燭,讓蠟燭自然熄滅。
(3)等蠟燭自行熄滅后,觀察集氣瓶內(nèi)壁。
(4)將集氣瓶迅速正放,蓋上玻璃片,向集氣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用玻璃片蓋上瓶口振蕩,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3.改進后實驗原理說明:將蠟燭放進集氣瓶中燃燒,可以將產(chǎn)生的氣體密封起來,排除空氣的干擾,水蒸氣在集氣瓶中更易冷凝,密封后二氧化碳不易逸出,加入的澄清石灰水振蕩后效果明顯。
4.改進后裝置優(yōu)點。
(1)材料常見易得,易組裝操作簡單。
(2)該裝置攜帶方便,現(xiàn)象明顯,而且受溫度影響小,便于推廣。
(3)該實驗是在密閉體系中進行,二氧化碳不會逸出,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5.注意事項:看到瓶壁出現(xiàn)水霧即可用玻璃片封閉瓶口,否則時間過長(等水霧消失后)則溫度過高,二氧化碳也已外逸,實驗效果差且浪費時間。且本實驗用的蠟燭要短,否則會使集氣瓶底被熏黑甚至炸裂集氣瓶。
(二)“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實驗。
1.原實驗概況:“對蠟燭及其探究實驗”中安排了一個步驟“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采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蠟燭能否重新燃燒。此實驗在具體操作過程不易成功,其有如下不足:在實驗時,不易準確點燃,白煙易被實驗者呼出氣體以及刮來的風吹散,白煙不易被點燃,如果稍一遲緩,則會失去點燃蠟燭的時機。而且在點燃的過程中火柴火焰離燈芯過遠不易點燃,過近又有直接去點燃燈芯的嫌疑,不易被學生接受.不利于學生對白煙具有可燃性的直觀認識。
2.改進方案:
(方案1)實驗前用一只止水夾夾住一小段玻璃管,做成一支有手柄的導管;將上述導管的一頭對準火焰的焰心,調(diào)整導管傾斜度,至引出一縷濃的白煙;用打火機點燃引出的濃濃的白煙,可以看到導管口白煙被點燃,形成持續(xù)燃燒的小火焰。
(方案2)先擠出膠頭滴管中的空氣,然后把滴管的下端伸入小蠟燭火焰的焰心部分,松開膠頭,可以看到有白煙被吸入膠頭滴管;移出滴管,將滴管的下端靠近蠟燭火焰并擠出滴管中的白煙,可以看到白煙被點燃形成火苗。在實驗中,學生還出現(xiàn)了用尖嘴玻璃管(去掉膠頭的滴管)“吹氣生焰”的精彩生成。
3.改進后方案優(yōu)點:可通過玻璃彎管引出裊裊白煙,似行云流水,飄渺仙境。以上實驗現(xiàn)象既能證明白煙具有可燃性又增加了實驗的觀賞性,給人以化學實驗原來也可以很“美”的視覺感受。經(jīng)改進為微型的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用時短。
(三)探究蠟燭火焰各層溫度的實驗。
1.原實驗概況:人教版教材采用如下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拿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取出,觀察火柴梗各部分變黑情況。但此操作學生不易把握時間,有時看到火柴燒著了,有的中間兩端全變黑了。
2.改進方案:讓學生用一根細鐵絲或細銅絲平放在火焰上,可以明顯看到金屬絲在外焰部分變紅,內(nèi)焰及焰心部分較暗。從而可以推斷出蠟燭火焰各層溫度變化。該方案易操作,現(xiàn)象明顯。
三、蠟燭燃燒實驗改進后的優(yōu)點
(一)使用集氣瓶代替燒杯收集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氣體,實驗設計更規(guī)范,實驗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二)教師演示實驗重點凸顯實驗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三)通過實驗的優(yōu)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四、自我評價:
(一)改進后的實驗效果明顯,增強了實驗說服力,很易迅速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并得出結論。
(二)在同一個集氣瓶中檢驗了兩種產(chǎn)物,提高了實驗效率。同時,蠟燭燃燒消耗完氧氣后自動熄滅,為第七單元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作鋪墊。
(三)實驗成功率高,極大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閻芳.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化學實驗教學.中小學電教,2014(05):2
[2]胡美玲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
[3]魏銳,楊晶晶.簡談進行實驗改進的思維策略[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