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益林
摘要:近些年來,新聞傳播學所研究的熱點一直以新媒體研究為導向,從我的角度而言,新媒體的研究采用新聞學理論以及大眾傳播學理論,多是鞭長莫及。當新型媒體、媒介的誕生,勢必對新聞傳播學的發展和研究造成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傳媒學;方向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過程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萌芽期。
主要參考為2009~2013年由國家社科基金“新聞學與傳播學”立項項目,研究人員有石磊教授等。從其中整理歸納出傳播學與新聞學的學術研究熱點,從而映襯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在如今語言環境下的基本態勢和走向。新媒體、媒介經營與管理、國際傳媒、媒體輿論成為新聞傳播學領域熱議的論題。說明研究主要側重應用性與對策性。
對于2013、2014這兩年陳力丹教授等指出,我們國家在新聞傳播學研究方面總是缺少一些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以功利性質研究的文章較為嶄露頭角,基礎理論研究不夠:對于生活中新媒介的傳播關注很多,表現出對傳播形勢變化的焦慮。從上述可見,新聞傳播學研究既面臨著變化同時也面臨著這一變化所帶來的焦慮。
(二)新聞傳播學研究初期。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我國傳播學的研究做了反思,同時《新聞記者》將傳播學的發展組織了一系列的文章。
杜駿飛教授等做了詳細的分析,對現如今傳播學研究的困境以及其深層原因,覺得“這一學科的危機來自效果研究范式化、經典理論教義化、學科界定狹隘化等多方面的束縛;不完善的學科傳統,使得傳播學失去了作為年輕學科的活力和動力。”?他進而要求學術界致力于再定義傳播與傳播學、重新發現理論、讓學科向外生長。
吳飛教授也認為:“中國的傳播學研究一開始就走偏了。雖然中國的傳播研究有不少成就,但存在嚴重的方向性錯誤?!?黃旦教授于是再次反思:“當下的確是重新理解和認識新聞傳播領域一個大好 時機,但討論不能離開特定語境,并需要有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資源,防止用舊知識解說新交往,從而陷在一個老調子中循環往復。” ?孫瑋教授則認為:“席卷全球的新技術革命、各種路徑的傳播思想奔涌而來、傳播學核心概念分崩離析,致使傳播研究主流范式遭遇危機。面對此種情形,傳播學必得進行反思現有研究、清理理論遺產、研究 范式創新的重建。傳播學需要多元范式并置、多種學派紛呈以展開對話、交鋒的開闊氣象,以達成促進學科繁榮、回應歷史變革之目標?!本C觀這些教授的反思有這樣兩大特點:一,傳播學有待重建,二,重建囿于傳播學。這樣的討論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質問與反思階段,然而新聞傳播學的重建和改造卻很少有建構設性的意見。對于學科的重建,黃旦教授則提出了整體要轉型的構想:“在當前新傳播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再不能是在原有框架中的修修補補,而是需要整體轉型。這包括三方面內容:研究方式向經驗性研究轉向;在教學上要改變原有以媒介種類劃分專業的做法,轉向以傳播內容為類別,并與新媒體實驗室互相勾連;在思維方式上,要引人網絡化關系,以重新理解和思考傳播、媒介及其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可是他的看法總還是受限于傳統傳播學的框架。
二、新聞傳播學發展方向
我想把新聞學比作文科中的工科,傳播學比作文科中的理科。新聞學同傳播學結合的新聞傳播學同時兼顧了這一學科的學科性和應用性。新聞傳播學科的重建或改造則需要一場大的革命性變革,甚至可以把學科名稱做一個修改。我在此大膽提出:把“新聞學與傳播學”改為“傳播學與傳媒學”。這樣既可兼顧學術和應用,同時也拓展內涵與外延。雖然說傳播學具有學科綜合的傳統,可僅憑傳播學也很難做到涵蓋整個的傳媒研究。將這一學科的范疇定位在傳播和傳媒的交集區,可以把學科的主體內涵與跨學科的外延結合起來,一方面能保持這個學科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也使令這個學科更加的接地氣。
有些人把這樣的學科重塑視為荒謬之舉,你竟然敢去掉最核心的新聞學?我并沒有將其要舍去,而是要將其融合到傳媒學里。新聞學的起源于報刊這一行業,如今以紙媒為主體的報業已經死掉,那么傳統的新聞學到底有多大的發展空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源自于新聞紙上的史、論、業務“三駕馬車”已經難以獨步天下了。因此,我們需要一方面去重建新聞學,另一方面去擴容。我們必須要實事求是的去正視嚴酷的現實:“進人互聯網 時代之后,信息不對稱的情形有了很大的改變, 以單一產品新聞生產為經營模式的新聞業(報業) 已經難以維系。……從產業的角度看,新聞業將 蛻變為傳媒業,而新聞只是傳媒經營的一種內容 產品而已?!?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新聞業勢必要蛻變成大傳媒、新業態的現代傳媒業。當下有不少新聞播類院系已命名為傳媒院系,一些新聞刊物也改名為傳媒刊物。誠然,新聞研究仍然是傳媒學研究的核心部分,總的來說傳媒學的研究范疇無疑要比新聞學寬廣得多。
結語
傳媒學的研究不但超越新聞,并且超越內容生產,從而進入到傳播與運營。媒體的未來發展可能性有非常多,可是單純的依靠生產內容就能獲得注意力的時代,終將會稍縱即逝——未來,內容生產的方式、內容傳播的方式,乃至內容變現的方式,都會變得和內容生產一樣重要。
參考文獻:
[1]杜駿飛、周玉黍《傳播學的解放》,《新聞記者》2014年第9期.
[2]吳飛《何處是家園?——傳播研究的邏輯追問》,《新聞記者》2014年第9期.
[3]黃旦《對傳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讀吳飛、杜駿飛和張濤甫三位學友文章雜感》,《新聞記者》2014年第12期.
[4]孫瑋《為了重建的反思:傳播研究的范式創新》,《新聞記者》2014年第12期.
[5]黃旦《整體轉型:關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一點想法》,《新聞大學》2014年第6期.
[6]譚天《新聞不死,新聞業會死》,《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