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摘要: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立法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立法的合法性、民主性且要以憲法為核心三個方面概述了憲法在立法中的意義,為以后研究做參考。
關鍵詞:憲法;立法權;意義
一、憲法與立法權
許多年以來中國都在尋求一部適合我國國情和發(fā)展的法律,而我國的現行憲法,是在1982年推行的。由1949年的《共同綱領》以及1954年修訂的憲法,到現在憲法前后已經被修正過四次。在回顧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我國憲法的形成是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它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我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現行的憲法已經實施了將近三十多年,而這些年來它一直在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提供保障,進行保駕護航。尤其是在我國的立法進程中,不僅體現了憲法的原則和規(guī)定,還體現了憲法的基礎和價值[1]。
在我們國家的“三權”中,立法權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對行政權以及司法權所實行的范圍以及內容起著決定性作用。立法權分為兩類:制定和修改憲法與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從行使主體上來講,立法機關即制定相關法律,又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規(guī)、條例、決議和命令等具有法律規(guī)范性質的法律條文。
二、立法需從憲法中尋求合法性
(一)憲法的規(guī)定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
憲法又可被稱為母法,在這個說法上,憲法意味著它是作為一般法律制訂的根本規(guī)范存在的,所有的子法都必須要依靠于它的原則和理念。也正是由于這一層關系,其他一般法律的訂制需要從憲法中尋求規(guī)范性,才會有如此生動形象的說法將它們稱之為“母法”、“子法”,既其他的法律必須依靠憲法所提供的養(yǎng)分才可茁壯成長,必須由憲法提供規(guī)范才能真正的成為一部法律。也正是由于憲法是所有的普通法律的規(guī)范,因此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可以凌駕于其他所有的一般法律。簡而言之,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憲法是作為授權法而存在的,它的功能即作為一個最高意義上的法律依據,使得那些被授權的一般法律具有法律的效力,即憲法上的合法性來源。不過,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憲法作為授權法這一身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使用的范圍有所限定:憲法具有肯定作用,即規(guī)定未來的法律體系內含有某內容;憲法也具有否定作用,即規(guī)定未來的法律體系中不可含有某內容。憲法的這種局限性在我國的《立法法》中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具體可參照第八條。
(二)憲法的實施具有合法性
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法律層面擁有確定的職責,除了已經承擔的統(tǒng)一審議法律草案工作上,還增加了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jiān)督、配合憲法宣傳等職責;國家積極推進依憲治國,加強執(zhí)法部門對憲法實施的落實,完善執(zhí)法工作制度,加強執(zhí)法隊伍建設,使執(zhí)法部門做到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執(zhí)法水平與效率,以認真履職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在立法時,首先要考慮的便是所立之法是否符合法律的理念,是否符合憲法的基本原則,其內容是否能夠滿足憲法的基本規(guī)范,其精神是否能與憲法精神相一致。憲法不僅內容十分嚴謹,其思想內涵也非常的豐富。
三、立法需從憲法中尋求民主性
憲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國人大常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提議并審核,審核通過后,由全國人大會以及三分之二代表舉手投標表決通過后,才能正式實行,這樣嚴謹和民主的流程,正是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體現;從工作開展上來看,人大代表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情況可以進行監(jiān)督和協助,督促社會工作順利的進行,而政府事物、社會工作的進行進展情況,也能反過來體現人大代表的監(jiān)督和協助工作是否到位,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種優(yōu)勢;作為人大代表,不管是人大會議還是閉會期間,都應該堅持原則,保障人民利益,認真履行代表職責,推動人民監(jiān)督憲法的實施,使憲法充分體現民意。
四、立法需以憲法為核心
立法需以憲法為核心,對于一般的普通法律來說,不光其文字外殼要與憲法的規(guī)范相一致,其思想內涵也應當和憲法的價值趨向相應和。因此,在我們對一般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或者是否違憲的情況進行判斷之時,并不能簡單的只從憲法中去尋找所謂的立法依據和原則等等,而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如果光從形式上來判斷的話,對一般的法律條例進行審查時,僅僅對一些特定的文字進行搜尋,比如“根本憲法”云云,那么這僅僅只是一種很機械化、表象話的審查,并不能夠體現憲法的真正價值。而要真正從實質上來對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判斷的話,就應當仔細的審查其法律精神、原則以及具體的文字說明。首先,對于憲法精神,在審核時不可只看文字,應當透過文字透析其思想內核,看它是否于憲法精神相一致;其次,對于憲法原則,由于這一概念也比較抽象,審查一般法律的時候要注重的是看它是否符合人權保障的理念,是否能夠真正體現憲法的價值追求;最后,注重考察一般的法律是否尊重憲法文本,是否承認憲法的權威和價值,若是出現明顯的違反即可判定其無效。三者均可以對違憲情況進行核查,而事實上三者的適用效力和優(yōu)先程度是不一樣的[2]。
五、結束語
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已經歷經了六十年的歲月,從1949年的《共同綱領》的頒布,1954年修訂的憲法,以及前后四次對于憲法的修訂,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法律體系一直在不同的完善中。而總結過往的經驗,我們應當更加落實憲法在立法中的作用,以憲法為基礎和基本的出發(fā)點,強調憲法的價值和權威,充分發(fā)揮出其意義,更加公正、公平的進行立法,也為國家的現代化治理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并且更好的使得憲法在推進三個全面的建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光,韓大元.中國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37
[2]阿部照哉,等.憲法[M].周宗憲,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43.
[3]丁祖年,盧群星.關于加強社會立法若干問題的思考[J].法治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