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摘要:本文在收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并實際對野田研一的著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寫作入門》進行翻譯的基礎上,嘗試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適應性選擇理論角度對日本生態文學著作的漢譯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日本生態文學;適應性選擇
一、引言
近些年來,伴隨著文學領域的生態學理論和批評方法被不斷引入翻譯學界,生態翻譯學得到了很大發展,并在傳統的翻譯理論基礎之上,對翻譯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在日本,立教大學教授野田研一是生態文學研究的先驅者。他是日本自然寫作研究第一人。野田的代表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寫作入門》首先提出了“交感”這一觀點,即人類世界中的事物與自然現象之間也許有某種聯系。然后,通過石牟禮道子的《山茶海之記》、安妮·狄勒德的《黃鼬的生活方式》、羅伯特·芬奇的《如鯨魚一般》以及加藤幸子的《池邊的住所》等幾部作品,表達了自然是與人類不同的存在形式,應該作為始終與人類相對立的他者存在這一觀點。
本文在收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并實際對野田研一教授的代表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寫作入門》(野田研一,2007)進行翻譯的基礎上,期望從生態翻譯的視角對如何翻譯日本生態文學著作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生態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日本生態文學著作翻譯
生態翻譯是從原文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來對原作品進行適應性選擇,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將原文固有的生態結構在目標語言中進行再現。它既不片面地強調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又不一味地“忠實”于原文。生態翻譯既要對原文進行適當地再創作,同時在翻譯的過程中又要盡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生態平衡。因此它同時要兼顧主體(譯者)和客體(原文)之間的平衡。
為達到這種翻譯上的生態平衡,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在翻譯生態環境中應做到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因此,譯者應該至少關注“三維”( 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的選擇轉換,即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含義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和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才能翻譯出符合原文內在生態結構的優秀譯文,做到譯者和原文之間的生態平衡。在翻譯日本生態文學著作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還要注意原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差異,并且將原作者的交際意圖準確地傳達給目標語的讀者。下面我們就嘗試運用生態翻譯學的“三維”適應性選擇轉換理論來解決在翻譯野田研一的《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寫作入門》一書中遇到的難點。
(一)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生態文學翻譯中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體現為兩種語言形式的差別。漢語屬于孤立語,而日語屬于粘著語。漢語注重邏輯和意義的關聯,靠語序、虛詞和上下文關系等來表達句子意思。日語則注重語法,用助詞、時態、語態、副詞、連詞等來表現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兩種語言的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前者為螺旋式思維方式,而后者為直線式思維方式。這些語言形式上的差異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請看以下例子。
例1 天體の物理的な運動、つまり自然の動きが、あなたの人生に影響がある、あるいは関係があるという前提から、この占星術は語られているわけです。言い換えれば、天體がほかでもないあなたのことを知っているかのようです。まさしく、さきほど言ったように、人間世界の出來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交感>の思考がここにもうかがえます。
譯文 天體的物理運動,也就是自然的運動,對你的人生有某種影響,或者與你的人生有某種關系,在這一前提下,才有了占卜術。天體好像知道你的事情一樣。的確,正如剛才所言,占星術中可以體現出“交感”的想法,即人類世界中的事物與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例1的日文原文的最后一個分句“人間世界の出來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交感>の思考がここにもうかがえます。”,把“交感”的內容“人間世界の出來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作為定語放在句子的開頭,用“という”這一復合詞與定語中心語“交感”連接,而且謂語“うかがえる”出現在句子的最后。這符合日語的特點,強調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要用助詞、連詞等標記出來,而且是主賓謂的語序。然而,在翻譯成漢語時,要將謂語動詞“體現”放在句子的開頭,并且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在謂語之前添加了“占星術”這一主語,而將交感的內容放在句子的最后。這符合漢語的特點,注重邏輯和意義的關聯,靠語序、虛詞和上下文關系等來表達句子意思。而且語序變成了主謂賓。
例2 アニー·ディラードという作家の現代性は、このように意識の介在によって、人間が経験の現場から隔てられてしまうことを問題化している點にあります。
譯文 如上圖那樣通過意識的介質,人們從經驗現場中被隔離出來,作家安妮·狄勒德的現代性就體現在將這一事情問題化這一點上。
例2的日文原文一開頭就表明了這句話的主題是“アニー·ディラードという作家の現代性”,然后進一步敘述“現代性”體現在什么地方。這符合日本人的直線式的閱讀習慣。漢語譯文則完全不同,先描述“如上圖那樣通過意識的介質,人們從經驗現場中被隔離出來”這一現象,吸引讀者,然后進一步指出“作家安妮·狄勒德的現代性就體現在將這一事情問題化這一點上”。這符合中國人螺旋式的閱讀習慣。
如果漢語譯文對日語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直譯,勢必會造成大量不符合漢語閱讀習慣的語句,讓中國讀者不知所云。因此,譯者必須擺脫原文的語言形式,根據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在語言維層面上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
(二)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由于原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在內容和含義上往往存在著差異,為了避免發生對原語文化的曲解,同時讓目標語文化的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圖,譯者不僅需要進行語言上的轉換,還需要對原文中的文化現象進行適應性選擇,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兩種語言文化的轉換和傳遞。日本生態文學著作中包含較多的日本文化背景信息,因此翻譯過程中必須將日語原文中含有的文化信息在譯文中表現出來,否則翻譯將難以將原作者的意圖傳達給中國讀者。請看一下例子。
例3 この歌では、地域性を示す地名としては、青森駅と竜飛岬,、および津軽海峽という三つの言葉しかありません。
譯文 在這首歌里,表示地域性的地名只有青森車站、飛龍岬和津輕海峽這三個詞。
例3中出現的青森車站、飛龍岬和津輕海峽都應在譯文中給出必要的文化解釋——青森縣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最北端,在東京的東北方向;津輕海峽是日本本州島和北海道島之間的海峽,飛龍岬是青森縣最北邊的海角,隔著津輕海峽與北海道相望。
例4 石牟禮道子という作家は、戦後最大の公害事件として有名な水俁病を扱った『苦海浄土――わが水俁病』の作者としてつとに有名です。
譯文 石牟禮道子的作品《苦海凈土——我們的水俁病》描述了日本戰后最大的公害事件——水俁病,因此她早就很出名了。
例4中提到了水俁病,大多數的中國讀者不了解這種病,因此,譯者應該在譯文中補充相關的文化信息。例如,水俁病因1953年首先發現于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的漁村而得名,是日本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俁病是因食入被有機汞污染河水中的魚、貝類所引起的有機汞中毒。孕婦吃了被有機汞污染的海產品后會引起嬰兒患先天性水俁病。
在翻譯過程中進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對文化信息進行有效處理,既可以完成文化信息的傳遞,也可以更好地加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
(三)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翻譯過程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除了語言的轉換和文化含義的轉換之外,也要注意交際意圖上的轉換,尤其要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日本生態文學著作的翻譯可以看作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即譯者向中國讀者提供日本文學及生態等方面的信息。請看例5。
例5 イタチは必然を生きており、私たちは選択を生きている。私たちは必然を嫌いながら、最後にはぶざまにも必然の手にとらえられて死ぬ。私は私の必然にしたがって生きたい。イタチがイタチの必然にしたがっているように。
譯文 黃鼬必然要按照自然規律生存,而我們可以有選擇地生存。雖然我們討厭這種必然規律,但是最終又不得不狼狽不堪地在必然規律中死去。就如同黃鼬按照黃鼬的必然規律生存一樣,我們也想要按照我們的規律生存。
如果將例5的日語原文逐字逐句地直接翻譯成中文,中國讀者很難理解原文的交際意圖。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進行交際維的轉換。例如,“イタチは必然を生きており”如果直譯的話是“黃鼬生活在必然中”或者“黃鼬必然要生存”,這樣中國讀者很難體會到原作者的意圖,而如果相應地添加一些內容,譯成“黃鼬必然要按照自然規律生存”的話,就更接近原作者的意圖,讀者也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再如,原文“最後にはぶざまにも必然の手にとらえられて死ぬ”直譯過來是“最終也會狼狽不堪地被必然之手抓住而死去”,而翻譯成“最終又不得不狼狽不堪地在必然規律中死去”更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三維”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承載著文化,語言的傳達和文化的傳遞都是為了最后的交際。事實上,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語言、文化、交際三者往往互相交織在一起,相互補充,共同起作用。優秀的譯文應該是譯者成功地進行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的結果。
三、結束語
生態翻譯學理論強調譯者應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在多維度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運用“三維”轉換的方法進行翻譯,實踐證明這一理論對日本生態文學翻譯具有一定指導作用。譯者需積極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多維度地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并做出選擇,才能產生優秀的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 ( 6) :11 - 15.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 中國翻譯, 2011( 2) : 5 - 9.
[3]王寧.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J].中國翻譯,2011 ( 2) :10 - 15.
[4]楊曉輝.日本生態文學研究述略[J].外語研究,2012 ( 4) :25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