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巖
摘要:我國自從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開始,在長期的積累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群眾文化,而群眾文化中又蘊含了深厚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而這也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特別我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體制的改革與完善,針對文化方面的建設更是需要受到重視。本文以群眾文化中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為中心進行展開,探討其在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兩個方面的深刻含義。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
一、引言
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的建設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群眾文化建設,加強群眾文化中的理論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在相關方面的研究還顯得比較欠缺,想要真正發揮出群眾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深刻理解與研究其具體含有的功能與價值。
二、群眾文化概述
所謂的群眾文化就是指人們在工作職業之外,自我娛樂、自我參與、自我開發的一種帶有社會性質的文化[1]。其以人民群眾的各類活動作為主體,自娛自教作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方面的需要為目的,借助各種文化娛樂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整個群眾文化既包含了群眾、又包含了各種娛樂活動。剖析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可以發現其既有群眾性、自娛性,同時又具有傾向性和傳承性[2]。群眾性是群眾文化最顯著的特征,自娛性是群眾文化外在特征,而傾向性則是其內在特征。
我國地大物博,屬于世界第三大的陸地國家,地域分布明顯,由于地垮熱帶,亞熱帶,溫帶,我國的氣候各地不同,我國的地形也各種各樣,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造成我國群眾生活多種多樣,要開展群眾生化工作,也要按不同的方法去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這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是我們豐富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要保留。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參加到大眾的文化生活中,體會我們國家的豐富文化生活,發揚其優秀傳統,使得我們優秀的文化遺產不致流失。
三、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
(一)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群眾文化活動則是群眾文化中的核心,其包含了藝術、游戲等各種活動內容,為消除人們的生活壓力、緩解緊張的生活節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精神調節功能。通過娛樂與交流等各種活動,其作為群眾文化中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其群體性的存在能夠大大滿足人們在本能上的需要。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活動層次多樣、要求不同,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群體的人參與進來,而之所以能夠有大量的人參與進來,則往往是興趣愛好相同,而這種參與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通過豐富的文化生活,人們在基本的滿足了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特別是隨著整個社會的進程不斷加快,人們能夠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時間與精力也越來越多,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關系圈越來越小。在農村原本是群眾文化的主流區現在也由于市場經濟的原因其已經慢慢消失,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更加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群眾文化活動就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2.團結凝聚功能。就簡單的針對我國而言,各種宗教儀式、傳統禮儀等都處于群眾性質的文化藝術活動,特別是我國,在節日、重大事件等都有各種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這種方式一方面降低了活動的單調性,另一方面具有不同意義的各種歌舞等包含的特殊含義使得群眾文化活動更顯嚴肅性。因此,就能夠發現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凝聚社會成員,通過交流接觸加強之間的團結。特別是在跳舞等群體性活動中,特別是對那種傳統民族部落其不僅代表了其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內涵,也表達了其借助舞蹈想要表達的內涵。
3.群體認同功能。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各種認同功能逐漸普及,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借助各種交流工具或者面對面交流器趨同性越來越強,但是個體的差異性又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自身與群體的不同。這個表現在不同民族中更加明顯,可以發現,我國不同民族其群眾文化活動不管是風格、類型還是其形式都各不相同,帶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不管是從著裝、風格等各個方面。而這也體現出了群眾文化的認同功能。
(二)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
1.主導文化。站在我國的角度去看待群眾文化的主導文化,最主要最重點的就是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其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形成了一個支撐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保證我國多元化發展的保障。通過借助這種文化的影響,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到每個群眾當中去。通過主導文化的影響力,改變傳統的嚴肅的說教方式,采用更加靈活多變的文化活動形式通過主導文化影響群眾。
2.精英文化。在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中,一直都有一種區分,就是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其中的“群眾”和“精英”正好是兩種對立。從表面而言,群眾性的文化建設是帶有一種普遍性的,而精英性的文化建設是具有提高性質的。前者更多的是指向普通老百姓,而后者更多的是指向高一層次的高級知識分子等。兩者表面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交集,但是實際上兩者之間是存在聯系、存在關系的。不僅是因為精英也是群眾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因為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夠保證不會脫離群眾。精英文化應該有效的吸收群眾文化中的內容,發展群眾文化,是精英文化發展的基礎。
3.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當中,其主要的建設分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個方面的建設[4]。與文化產業不同,文化事業更多的是帶有一種公益性質,其支持的動力來自國家。而文化產業更加重視的是經濟效益,是以盈利作為最終目的的。在文化產業當中,想要獲得長久發展,首先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具有一定范圍的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才能夠發展起來。與其他市場不同,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速度與發展前景依靠的事群眾的文化消費能力,而這種能力會隨著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水平而提高,如此一來,文化產業的市場也將會越來越大。
四、結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體系,特別是放在我國的文化當中,其實際蘊含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還需要相關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但是不管是淺表的還是深刻的對群眾文化的研究其都能夠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羅連祥.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關系辨析——以臺江縣苗族節日文化為例[J]. 經濟研究導刊,2014,37(25):152
[2]楊光白.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族音樂鄉土人才資源開發探討[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11(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