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朗讀是小學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訓練,也是發展思維、提高認識的一條最有效途徑,它能逐步提高學生朗讀感悟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一、運用朗讀激發學生想象。
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而這美常常是無法用語言表示的,正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朗讀可將語言文字創設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實現的。眾所周知,想象是樹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發情感的關鍵。學生朗讀時,不僅要以語感出發,而且還要始終伴隨對具體形象的感知、聯想、想象。由想象開啟的生活圖景,比語言文字打開的天地更廣闊,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德國戲劇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動活潑,也就更多引起心靈的活動,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強烈。”
如教學第五冊第九課《爬天都峰》時,課文講天都峰筆陡,鐵鏈仿佛從空中掛下來似的。教師可以從爬陡坡去引導學生想象天都峰的險以及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天都峰的艱難,領悟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通過想象再現了語言文字可描繪的情景,產生了真情實感,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運用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材料的感知,人們在長期的語言活動中形成的對語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覺的、敏銳的感受能力。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
如教學《小雪花》中“小雪花飄呀飄呀”一句,我先讓學生說說下雪時候的情景,從而喚起小學生頭腦中有關雪花飄落的表象。此時,教師趁熱打鐵,問學生:想想看,這句話應該怎樣讀,才能讓人聽了好像親眼看到雪花飄落的情景一樣?又如教學“小樹和麥苗都睡著了,他們正做著快樂的夢”一句,我即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寒冬臘月,躺在熱被窩里做夢會有怎樣的感覺?然后對學生說:當時的小樹和麥苗蓋著厚厚的“棉被”,也是這么一種感覺。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要注意,聲音不能高喲,聲音高了會把小樹和麥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讀,就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我們只要聽聽學生讀得怎么樣,就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感悟到句子所描繪的情景了。
學生讀書進入了情景,便會感到趣味盎然。教師要因勢利導,指導他們熟讀成誦。讀得多了,讀得熟了,就自然能把課文里字里行間的感情通過聲音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朗讀激發學生靈感。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其實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么樣?要有創造,要發揮想像。這就要求,老師要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通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現并有所收獲,這樣朗讀就會成為學生的樂趣的源泉。
在教學《科利來的木匣》一課時,學生通過讀最后一段,弄清了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此刻,我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媽媽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這能說明什么呢?”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發現媽媽還是數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說明什么呢?學生發現了,原來生活中也有不變的事物!你能在找到這些不變的東西嗎?學生興奮了,太多了。與前面的話,合起來怎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但也有些事物暫時沒有發生變化——這可是哲學上動靜原理啊,學生們卻能發現它,多讓人激動。
學生有了自己的發現,朗讀的熱情更高。可以這樣說,是發現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所以,給學生一個方向,他會自己走路。對于小學學生來說,閱讀教學中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在教學過程中要方向明確,主題鮮明,強化誦讀,始終注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誦讀文本、理解課文、創造文本。
四、運用朗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
美學家王朝聞說:“朗讀者的高明之處,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主要在于他進入文學作品所規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體驗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調、顏面表情。”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因人而異,是不能統一的。一篇美文佳作,與其由老師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把創造的空間還給學生。因此,教師應與學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韻,去領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
例如在教《家》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想為什么“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木是小鳥的家……小河是……泥土是…… ”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這句話的涵義。 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時,應注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通過自身語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反復朗讀,在讀中與課文主人公親密接觸,身臨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達到與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
總之,在新課標實踐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握好“讀”這一關,并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索,最終成為語言的學習者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