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升
摘要:鋼琴踏板的使用是彈奏方法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不論是初學者還是名揚海內外的鋼琴演奏家,在演奏中無一不會使用到踏板,踏板使用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彈奏的聲音、色彩和風格。本文我將結合自己在鋼琴學習上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鋼琴踏板的使用技巧。
關鍵詞:鋼琴演奏;踏板技術;運用
魯賓斯坦所說“踏板被人稱為鋼琴的靈魂”,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出鋼琴踏板再鋼琴演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鋼琴教學中,很少有對鋼琴踩踏做一個專門的教學,只是在使用到踏板時才片面的指導一下,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踩踏不準確、抬放不及時、甚至力度還不足,所以踏板的運用是一門技術。踏板有右踏板(制音器踏板、延音踏板、強音踏板、連音踏板)、中踏板(以降下隔在榔頭與琴弦之間的薄絨而達到改變音色和音量的作用)和左踏板(弱音踏板、柔音踏板)。由于右踏板使用廣泛、使用頻率最高,本文重點論述右踏板的使用,以下右踏板簡稱“踏板”。在踏板的使用方法中,直踏板和切分踏板的使用是最基礎和最常用的,下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圍繞這兩種踏板法進行論述。
一、踏板的基本技巧
腳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腳的位置放錯了,就會妨礙腳和手之間的相互感應,特別是在同一時間內踩踏兩個踏板時,腳應放在能使最大壓力點(腳趾跟腳的的交界處)上,同時腳不要離鋼琴太近,腳在踩踏板使要用前腳掌來踩,放踏板是腳掌可以一直貼著踏板。右踏板是最經常用的,對于其他兩個踏板的使用是比較少用的,右踏板的使用就衍生了很多的技巧:
二、根據和聲的變化來更換踏板
和聲清晰是演奏的基礎,樂曲中隨著和聲的變換而變換踏板,演奏者要對樂曲的和聲結構作出正確而恰當的分析,必須在和聲的每一個新的變化之前的一瞬間放掉踏板,然后在彈下新和聲的瞬間踩下踏板。因為和聲的音響會填滿踏板更換之間的空隙,使和聲清楚連貫,尤其是在演奏古典樂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既增強了和弦的效果,又避免了聲音的渾濁。
掌握踩踏技巧要往時間和深度去挖掘,從時間上分析有:正拍、音前或者音后踩踏,正拍踏板,簡稱節奏踏板、直接踏板,適用于單個踏板和兩次踩踏之間,要求在踩踏的同時需要手按鍵的動作同步,在彈奏一些圓舞曲和進行曲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而對音前踏板,一般是要彈琴和弦前踩踏的,這樣就是和弦能發出飽滿的音色,對肖邦的英雄波蘭舞曲Op.53開始的地方,就可以先踩踏踏板再來彈第一個音。對音后踏板,簡稱切分踏板,是讓前后的音能恰接起來,使音律不會出現斷開的想象。
三、根據節奏的變化來更換踏板
節奏影響著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在節奏性較強的樂曲中,為了強調有特性的節奏型,加強節奏的韻律,使節奏感更鮮明、更生動,往往可用直踏板,即強拍踩、弱拍放。根據聲音色彩效果的需求更換踏板。不同作品要求不同的聲音色彩效果,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作品的性質以及它們所需要的聲音色彩,以此來判斷如何使用踏板。根據樂曲中的強弱標記更換踏板。如特強音(sf)、重音(>)、切分音以及某些強終止的和弦,為了增強音量和共鳴,可以使用直踏板。根據作品的時代風格來合理使用踏板。浪漫派音樂時期的作品幾乎沒有不用踏板的,此時期的作品要求和聲共鳴、和聲烘托、色彩效果等,因此在浪漫派代表人物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中,踏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印象派音樂時期,如德彪西、拉威爾的作品,要注意踏板踩放的深淺,運用不同深度的踏板得到不同的效果。巴洛克音樂時期,大都是變調音樂,要少用慎用踏板。根據樂曲的性質、音樂形象來使用踏板。為使音樂連貫而使用踏板。當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超過手指的跨度或者連接困難時,可以使用踏板把音與音連接起來。根據音區選擇踏板。低音區應少用踏板或多換踏板;中音區注意不要把音量疊在一起;高音區、超高音區不必擔心同踏板的使用而線條不清。根據樂曲速度更換踏板。速度慢應勤快換踏板,速度較快則一個踏板可以使用得長一點。踏板的強收和踏板的弱收。強收踏板即音樂結束的時值一到,踏板很快放掉,從而獲得強烈的音響和節奏效果;弱收踏板即音樂在安靜的情緒中結束時(一般最后的音符有延長記號),慢慢地、柔和地放掉踏板,以產生一種逐漸遠去直到消失的音響效果。
總之,鋼琴踏板的使用是鋼琴彈奏方法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它的合理運用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這方面可提供演奏者遵循的規律幾乎無法制定。在許多情況下,踏板的運用可有可無。但是踏板使用在大部分的樂曲中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要能在鋼琴演奏中正確并自如的運用就必須了解它并熟悉它的用法及特點,長期以來,在鋼琴作品中許多使用踏板的地方,鋼琴藝術家始終有著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些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去摸索、探討。
參考文獻:
[1]約·霍夫曼—論鋼琴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版
[2]吳曉娜王健編著鋼琴音樂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