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嚴
摘 要 網絡“正能量假新聞”是當前社會新聞中較為常見的信息資訊,該類新聞的出現不僅對社會正能量新聞的定義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嚴重誤導網民對真實事物的判斷力。該類新聞已經成為新聞界中的一顆毒瘤,如果不將其及時摘除,后果不堪設想。由于該類新聞在網絡新聞中泛濫較為嚴重,因此,文章以網絡上的“正能量假新聞”為例對其中的負面社會效應加以解剖,同時提出具體的優化舉措,希望能夠還網絡以及社會新聞一片真正的“正能量凈土”。
關鍵詞 網絡;正能量;負面效應;假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6-0117-02
隨著互聯網新聞行業的興起,中國網民比例在不斷的上升,而網絡中新聞的真假難辨性,一直是網民茶余飯后的焦點話題。但是近幾年,“正能量假新聞”的出現,使得部分對假新聞深惡痛絕的網民開始逐漸接受假新聞的存在,并且認為該類新聞存在一定的價值。文章就假新聞的負面社會效應進行思考,希望能夠讓新聞關注者以及新聞行業中的記者們能夠真正認識到假新聞的嚴重性,從而充分發揮新聞的實質性作用。
1 新聞的概述
1.1 新聞的定義
顧名思義,新聞所代表的是利用文字、語言、視頻等多種形式,借助電視臺、廣播、報紙以及網絡等平臺傳播社會資訊,從而反饋或者記錄社會發展的一種文體。新聞有從大方面來講,不僅包括所有新聞平臺傳播的資訊,還有所有的評論以及新聞文本,同時諸如速寫、通訊、消息等方面也都是在新聞的范疇內。就小方面來講,該類文字只是作為一種信息的陳述方式,讓周圍的事件得以被社會所知曉。因此,不難理解,新聞實際上是海量信息記錄的載體,其每時每刻都在反應社會中的重要事件[ 1 ]。
1.2 新聞的要素
新聞的第一大要素即真實性,所有的新聞在報道的過程中,必須以真實性為原則,讓此項報道在客觀存在的情況下,讓新聞觀眾所獲得最大的知情權,因此,所有虛擬的新聞事件,從根本上講,都是違背新聞的本質,都是新聞界和社會中的負面因素。另外新聞的第二大要素即陳述性,新聞通常以陳述為主,其中以事件、時間、人物、地點、過程、導致的結果等作為陳述要素的六大元素,無論是利用特寫、資訊還是通訊,具備這六大元素,均可以將事件基本交代清楚[ 2 ]。
1.3 新聞的分類和機構
新聞得分類方面,比較復雜,其中的包括突發、周期、連續、國際、國內、典型、綜合、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多種新聞形式[ 3 ]。而根據其結構及介質而言,其中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機構:1)報紙。報紙是最為傳統新聞形式,諸如朝陽日報、南方都市報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報紙。2)雜志。雜志是在報紙的形式下衍生而來的一中更為豐富的新聞載體,其種類也較為繁多,其中有時尚類的雜志、人物類雜志、學術類雜志以及時事類的雜志等。3)電視。電視最為廣泛的新聞傳播機構,該機構部分年齡和人群,也是最為大眾化的傳播方式。利用電視內各種頻道,如眾所知曉的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等。4)廣播。廣播是較為簡便的一種新聞傳播媒介,地方廣播、中央廣播、各種資訊廣播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廣播平臺。5)網絡媒體。其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廣告類的媒體,例如新華網、騰訊、百度、新浪、鳳凰、網易等新聞類網站,另一種是移動網絡媒體,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該類型的網站是當前時代發展的最新產物,也最受人們的喜愛[4]。
2 “正能量假新聞”的定義
所謂正能量假新聞,一方面,該類新聞是虛假性或不現實的新聞種類,但是新聞中的相關信息有一定的價值和正面的效應,例如在的2017年相關網上新聞網站上就寫到一篇“習總書記微服私訪”的文章在各大網站刊發,一時間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好評如潮,不僅讓人們為總書記而感到驕傲,也使得部分學者紛紛發表更多文章來贊美總書記微服私訪事件。但該新聞在短時間內就被該網站的管理人員刪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該類新聞已經查實,是一篇假報道。這種情況的發生,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假新聞利用人們追求美好事物以及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所以更容易讓人們相信[5]。
3 網絡正能量假新聞負面社會效應
3.1 扭曲了人們對新聞的理解
當前,假新聞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網上,其新聞的種類也越來越復雜,人們在瀏覽新聞的過程中,往往不將其真假作為第一判斷力,而是對新聞的內容更加關注。而假新聞的出現,則是憑借大眾讀者的心理,揣摩人們最想知道的社會實踐,從該角度出發,選擇一些虛擬卻有一定特色的新聞題材進行制作,從而博得人們的關注度。尤其是在國家大力倡導正能量的情況下,假新聞憑借正能量一詞,制作出的新聞題材越發嚴重,而最為可怕的是,人們對該類新聞已經逐漸開始接受,并認為該類新聞的出現不但沒有損害國家的利益,反而有利于人心向善,例如,當前諸多貧困兒童得到救助、患重病的孤寡老人得到政府和國家的幫助等情況,從而讓人們扭曲了對新聞的理解[6]。
3.2 損害了媒體公信力
眾所周知,真實、客觀、公正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不能造假是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底線。假新聞不僅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同時也會傷害讀者的正直心和正義感。非但如此,假新聞還會傷害到正能量,而正能量假新聞更讓人傷不起。但是新聞界作為一個公共行業,不乏會出現一些編輯和記者不惜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編造一些虛假的新聞,來達到某種的目的。而這種情況一時間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共鳴,從而助長了新聞者造假的行為。這無疑是讓新聞行業的真假和正能量混淆,讓新聞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4 杜絕網上“正能量假新聞”的有效措施
4.1 加強對社會真新聞的宣傳力度
黨的十九大以來,社會上的正能量正在悄然成長,真善美蔚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這個時候,我們更應當用心呵護正能量,使正能量不受傷害。因此,加大對社會真新聞的宣傳力度勢在必行。一方面,新聞界應該定期將新聞的要素進行宣傳,讓社會關注新聞的人們了解新聞,真正認識到假新聞的危害性,從而積極抵制假新聞,讓所謂的“正能量假新聞”無處藏身。另一方面,社會中的新聞關注者應該養成對真假新聞的基本判斷力,尤其是在瀏覽網上新聞的過程中,首先對其真假進行基本的判斷,讓假新聞能夠在大眾的輿論中銷聲匿跡。
4.2 建立新聞真假監督體系
建立完善的真假新聞監督體系,是維護正能量真新聞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媒體人理應擔負起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對每一條新聞都應當以真實為準繩嚴格把關,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的報道。對一些樹碑立傳、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等方面的正能量假新聞,社會上早就見怪不怪,大部分新聞觀眾一看到新聞的題目,大致就能夠對其真假做出基本的判斷,因此,對該類新聞,監督體系要做到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該類新聞的真假提供最有利的證據,從而實施一系列懲罰方案,例如罰款、吊銷記者職業證書、讓其進行公開網上以及新聞平臺的道歉等行為,以有效維護新聞的真實要素。
4.3 提高新聞界記者的職業素養
“真能量假新聞”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媒體人職業素養出現的問題,提高新聞界媒體人的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因此,其身正、心正,保留一份真實的職業操守,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越走越遠。
5 結論
正能量新聞對社會的文化、經濟、政治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而該類新聞種類也一直被社會和新聞大眾所青睞。但是在網絡環境下,“正能量假新聞”的事件越來越多,其假新聞打著正能量的名號,不僅讓新聞真假難辨,更誤導了網民對新聞的認知,甚至部分網民對該類新聞表示認可,因此,本文就該類問題加以探討。首先,對新聞的真正含義和原則加以分析,并就所謂“正能量假新聞”進行具體的解釋;其次,對該類新聞所產生的負面社會效應從網絡大眾以及新聞界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從中提出加強社會真新聞的宣傳力度、建立真假新聞的監督體系,提高新聞界記者的職業素養等有效措施,旨在讓新聞界堅持真實、客觀的原則,以全面提高新聞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何志平,李明菲.假新聞在移動網絡上的十大傳播特點及阻斷策略——以《新聞記者》2011-2016年66條假新聞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17(9):191-198.
[2]呂山,李理.后真相與早發聲:虛假新聞生成因素的顯性關系研究——基于2010—2016年《新聞記者》“年度虛假新聞案例”的內容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16-19,27.
[3]上海《新聞記者》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阿仁,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窗,2014(1):4-14.
[4]席琳瑯.體育消費視野下體育賽事新聞報道失范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6.
[5]朱紅巖.對網絡“正能量假新聞”負面社會效應的思考[J].黑河學刊,2015(11):19,69.
[6]矯立丹.如何做好暖新聞,傳播社會正能量[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