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從一個飯局散場回來,聽了一肚子的牢騷和抱怨,想在這里說說。在這個飯局上,一個新三板企業的董事長極度失望地表示,上月剛從新三板上撤下來,準備轉戰IPO。這位董事長極其后悔掛牌新三板的舉措,稱其為“勞民傷財”。我相信CFO朋友們身邊一定不缺少這樣的案例。
據統計,2017年全年新三板市場摘牌的企業數量高達709家,這一數字已是歷年退市企業總和的7倍之多。業內悲觀預測,2018年全年新三板摘牌企業數量或突破1000家。這標志著在3年前似乎是一片黃金海岸的新三板市場正式進入負增長的時代。
如果從單純新三板的每年退市企業數量與掛牌企業總量的對比來看,僅2017年近6%的退市率已經接近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退市率水平,如果2018年更進一步的話,可謂已經提前和世界接軌了。如果僅從驅動因素上看,兩邊市場退市企業的融資額、交易額顯然都不盡如人意。但要是從制度性原因來看,交易制度的不合理、不科學、不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恐怕要背更大的鍋。
作為最接近注冊制的資本市場,交易制度活力的缺失不得不說是新三板最大的BUG。跑調的做市商制度,完全不合時宜的500萬投資門檻,以及千呼萬喚總也出不來的集合競價制度,可以說注定了新三板當前面臨的窘境。我們來看一個數字,3月19日,整個新三板市場上創新層、基礎層分別成交1.04億元和2.39億元,合計成交3.43億元。這個數字如果放到存量家數只有新三板1/3的A股來看,恐怕要排在個股成交量的200位以后。換言之,整個新三板11608家(截至2018年3月19日)公司加在一起的成交量還趕不上一只股性遠遠談不上活躍的普通A股。這其中的荒謬足以讓人懷疑這個市場存在的必要性。
從積極角度看,剛剛結束的兩會曝出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場改革力度,越來越多偏離市場常識的陳年積弊正在得到快速的清理。就新三板的現狀而言,監管體系迫切需要從定位、技術、理念上進行一次重大的升級。如果做市商制度遲遲無法和國內本土市場更有效率地融合的話,有必要參照A股定價體系,對新三板掛牌企業股價進行一個類似次級金融資產定價的方式進行風險折價后,采用集合競價的方式,盡快恢復市場應有的活力。
滬深兩市的發展歷程表明了,完美的交易制度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預想出來,而是在運行中與各方利益相關者不斷地博弈出來的。需要當頭棒喝的是,在成百上千家公司摘牌之際,更多的掛牌企業選擇了堅守,這是當前新三板最最需要珍惜的盤面“王炸”。而其中有相當多數是蘊藏著巨大創新創造活力的全新市場主體,對于中國經濟穿越周期陷阱、在去杠桿條件下重回高質量增長通道,有著強勁的推動力。
拯救新三板,從現在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