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陳玲芳
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幫助利益相關者了解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風險情況、治理效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銀行運作的透明度,而且可以增強市場對銀行的約束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使我國商業銀行平穩運營,使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降低。因此加強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搜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廈門銀行、福州農村商業銀行7家商業銀行公布的2016年度財務報告,對目前商業銀行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措施,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商業銀行提高信息透明度,促進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一)披露的信息及時性不足。為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中規定,商業銀行所披露的內容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的四個月內披露財務信息。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銀行都在規定時間內披露,但北京銀行、廈門銀行披露時間稍有延遲。上市商業銀行披露了季報、半年報、年報,還公布了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社會責任報告等,而非上市商業銀行只披露年報,積極性不足。

表1 我國七家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情況
(二)披露的信息真實性不足。根據央行的規定,商業銀行采用五級分類法對貸款進行分類,按貸款風險高低,將貸款劃分正常貸款(正常、關注類)和不良貸款(次級、可疑、損失類)。在提取貸款減值準備金和呆賬準備金時,應采用不同的比率對不同類別的貸款計提準備金。但是,由于銀行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存在差異,對貸款的分類主觀性強,有的銀行為了業績,將不良貸款劃分到正常或關注類貸款,可以減少準備金的提取額,用來增加稅后可分配利潤。我國用年末貸款余額乘上1%,減去上年呆賬準備金余額,差額作為計提的準備金,而實際上我國不良貸款率高于1%,這就造成財報中低估貸款減值準備金的現象。七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高于規定要求。銀行的資本越充足,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但在《新巴塞爾協議》中,貸款損失準備金與特定資本減值無關,才可以記入附屬資本計算比率,然而我國一貫將呆賬準備金直接記入附屬資本,因此增加了總資本,提高了資本充足率。所以對照國際標準,我國商業銀行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不夠真實謹慎,比率存在被高估的現象。

表2 我國七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
(三)披露的信息充分性不足。對于市場風險的披露,大多數銀行采取定性披露的方式,少有能熟練運用國際先進的風險計量模型和風險計量方法來進行定量披露的。以福州農商行為例,該銀行只給出各類風險加權資產年初年末總額,并未對計算過程、具體數據、風險情況做任何描述。我國銀行多用歷史模擬法來測算市場風險暴露,采用該種測算方法會得出VaR值,但是銀行大多只給出VaR值,并未對計量的前提、市場風險的類型、計算過程中的具體數值做描述。在表外業務信息披露方面,我國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規定金融衍生品按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但各家商業銀行開展的表外業務多種多樣,披露的內容、格式不同,使得信息缺少可比性。七家銀行中,招商銀行的年報中只粗略說明衍生品類別,告知年初、年末衍生品名義金額和公允價值,對于持有該類衍生品的原因和衍生品可能帶來的收益風險并未說明。中國農業銀行在諸多表外項目中,也只披露了信貸承諾構成。
(四)非上市商業銀行信息披露主動性不強。對于上市商業銀行,都在官方網站首頁清楚標識了查閱會計信息的入口,積極披露了董事會架構、內部控制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分紅派息公告等內容。但是對于非上市商業銀行,例如廈門銀行和福州農商行,僅僅只披露年報,只針對銀監會等監管部門規定發布信息,缺少自愿披露信息的積極性,忽視了員工等其他經濟主體的知情權。信息披露缺乏主動性,利益相關者不能更徹底地了解銀行,信息的作用被削減。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在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方面,我國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缺乏統一的披露標準,甚至各項規定之間存在矛盾,使得銀行所披露的信息缺少真實性和可比性,不利于信息的受眾做出決策,而且不利于監管部門監管。例如,銀監會在《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辦法》中規定,商業銀行應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四個月內進行信息披露,而《商業銀行法》又要求在會計年度結束后三個月內披露。可比性作為評價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之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同銀行沒有采用統一的披露標準,就會使會計信息缺少可比性。雜亂的信息會擾亂經濟主體決策判斷,過時的信息對決策更是毫無意義。
(二)銀行的內部約束機制不完善。如今,我國的商業銀行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多數上市商業銀行仍然是國有股比重最大,管理層主要工作人員的任命有政府行政的色彩,缺乏外部升遷帶來的激勵作用,銀行內部約束機制不完善,委托人對代理人的限制小。而且銀行的管理層大多采用輪崗制,有些代理人為了安穩度過任期和粉飾個人業績,傾向于“報喜不報憂”,會試圖掩蓋不利信息,信息披露不夠真實主動。
(三)銀行風險計量與管控能力不強。對于銀行來說,強大的風險計量和管控能力是其穩健成長的動力。我國銀行業在風險計量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尚不能成熟運用,與國際先進方法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僅有少部分大銀行建立了內部評級系統,對數據的收集、分析、監控技術都還不成熟。有的銀行即使采用了國際先進方法來披露風險信息,但沒有結合我國金融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實際的風險狀況,生搬硬套國外的計量模型,造成計量不準確,使得披露的數據缺乏可靠性。
(四)監管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晰,監管混亂。我國對金融業采用分業經營的原則,銀監會專門監督銀行的運營情況,但是央行仍可以對商業銀行起一些監管作用。上市商業銀行,還受證監會、財政部的監管。幾個監管部門的職責范圍不明確,責任邊界不清晰,重復的監管給銀行帶來比較高的成本,也浪費國家監管資源。而且目前我國對于信息披露的監管手段以民事處罰、行政處罰為主,刑事處罰少,力度輕,起到很小的警戒作用。
(五)社會大眾要求信息披露的觀念不強。我國銀行都改革轉型成為了股份有限公司,是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公司,而非國家機構,但是在存款人的傳統觀念里,我國銀行是不會破產關門的,存款人還會考慮獲取信息的成本與收益,閱讀銀行的財務報表成本太高,因此不會去關注銀行的會計信息。債權人也只關注銀行的信譽口碑、目前的運營狀況,對未來的風險情況不太關注。外部披露需求缺失造成市場約束力小,銀行缺少信息披露的主動性。
(一)完善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法律法規。我國應建立起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統一規定,提高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對于復雜的理財產品等風險較高的表外業務,應著重進行披露,并要求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相結合。為了更好地收集利用信息,可以專門建立一個信息庫,信息庫里的數據可以在整個行業內共享,加強信息的利用度。引進國內外經濟統計類精通信息收集計量的人才,打造專業的分析隊伍,加強定量披露,提高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精準程度。
(二)完善信息披露監管制度。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對銀行業的穩健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面對我國多頭監管、管理混亂的局面,各個監管部門應該協調統一好,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清晰界定各方權責范圍,相互做好信息溝通共享,減少因為沒有統一規定而造成的行政監管效率低下。同時,外部監督也要發揮作用。國家應加大違規違法懲罰力度,如果違反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追責到具體責任人,進行刑事處罰和市場禁入,這樣讓信息披露監管更加高效,加大商業銀行運作的透明度。
(三)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為了優化銀行產權結構,可以適當降低國有股比重,引入民營資本,促進商業銀行向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另外,要對銀行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有效激勵。因為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銀行管理層只有固定的薪資,可以讓管理層的工資與銀行的利潤掛鉤,管理層工作人員的晉升與業績掛鉤,讓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密切聯系,從而更加主動地披露信息。
(四)信息供需雙方共同促進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信息披露質量的好壞是信息供求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要提高信息供給水平,也要提高需求方的素質。政府和銀行應當主動向社會大眾普及金融、法律知識和提高閱讀會計信息的能力,社會大眾應該提高風險意識。銀行要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思考,信息披露要顧及存款人、債權人、投資者、監管部門等各方的需求,并且銀行應該更加主動地將信息公布在各利益主體易獲取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朱麗.我國上市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1.
[2]薄天開.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